為什么Google用拉里·佩奇接替了埃里克·施密特的CEO職位?
【回答人:張亮,keso,胡維】 張亮: 其實在 Google 三駕馬車中,拉里·佩奇(Larry Page)一直被視為未來的 CEO 。他比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更務實,也更喜歡商業。所以佩奇上任對我并不意外。 關于 Eric 為什么去職,我作為局外人(沒有任何內部消息),我只是覺得,所有人都看得出來,施密特是個大管家:管家是風調雨順時打點一切的人,但,無論在 Sun,在 Novell 還是在 Google,施密特都不是一個 visionary(比如 Intel 的 Bob Noyce 和喬布斯),他也不是一個有 killer instinct 的 CEO(像 Intel 的 Andy Grove)。他不能力挽狂瀾,他不能讓公司在人困馬乏時發起沖鋒號。He’s just not the man. Google 的狀況真的比外界想象的更危急,需要一個戰士去重新攪動渾水,專注在一個必勝的領域(也許是移動),重新創業一次,否則就是另一家微軟了。現在機會還是很好的:Android 已經成功,喬布斯又即將退休。 keso: Change, Google needs. 施密特是 Google 兩位創始人的商業教練,10 年了,差不多可以畢業了。實際上,過去 10 年 Google 的所有重大決策,幾乎都是三駕馬車共同協商做出。但在退出中國這件事上,施密特的話語權明顯失落了。或者說,兩位創始人有了更強的自主意識。 但為什么是佩奇出任 CEO,而不是一向比較高調的布林,我沒太明白,可能是協商的結果。 胡維: 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是,此次拉里·佩奇接替埃里克·施密特 CEO 職位究竟是一個長期計劃中的一部分,還是由于某些相對突然的原因造成的變化。 有 Google 前員工表示,這是長期計劃的一部分。TechCrunch 的阿靈頓說,從 2010 年夏天開始,他就準備好隨時可能宣布埃里克·施密特從 Google 的位置上退下來的消息。 埃里克·施密特在接受 TechCrunch 電話采訪的時強調說,佩奇已經準備好了接手 CEO 的工作。“因為過去 10 年,佩奇、謝爾蓋·布林和施密特共同制定了所有重要的決策。現在唯一的不同是,拉里·佩奇會獲得更多的關注度和聲望。拉里·佩奇已經為這份工作準備的足夠充分,”施密特說,作為董事長他仍將輔助兩位創始人。 施密特還強調,這是讓 Google 更有效率的辦法,“可以簡化管理結構,加速決策制定過程”。當阿靈頓要求施密特舉個例子說明緩慢的決策制定或復雜的管理結構對 Google 造成的傷害。施密特回復說:“每個小時都在發生”。 事情的另一面是,Google 近來在跟 Facebook 、蘋果的競爭中勢頭稍遜,需要有更靈活、創新的創始人來領導公司。 亞當·萊福金(Adam Rifkin)在 Quora 上說:如果你想跟馬克·扎克伯格競爭,就得找一個像馬克·扎克伯格那樣的(年輕)人,而不是一個看起來像馬克·扎克伯格的大叔的人。 【回答人:張亮】 毫無疑問,這件事兒的影響不可能是全好或全壞。 這是一個取舍。放棄的是,作為公司的 CEO,內向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必須跟華盛頓和華爾街打交道,他必須更多參與到自己可能并不擅長的「管理」上,這都是以前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做就好的。而 Google 由此獲得的是:公司創始人重新關注到公司的命運上來,并且以自己的全部信譽去發動一些可能的重大變革。 我從沒見過拉里·佩奇,但以我對 Google 的有限了解,我覺得他出任 CEO 會給 Google 帶來新的活力。 首先,這顯然不是拉里·佩奇一個人的獨角戲,毫無疑問,他的兄弟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會一起把精力放進來。過去的三四年里,他們倆折騰了太多的事情,從清潔能源到上太空到無人駕駛汽車到 DNA 測序,當拉里·佩奇姿態上宣布我來當 CEO,我相信他們自己也清楚,這些玩意兒就結束了──或者,能夠成為 Google 未來十年的新增長點,否則,就不可能隨便玩了。 其次,佩奇很可能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創新發動者: Pagerank 是他的專利,不用說了; Android 是怎么來的?安迪·魯賓(Andy Rubin)找到拉里·佩奇去,想游說讓 Google 內嵌入 Android,佩奇聽完了他的愿景,直接說,5000 萬你把公司賣給我們并繼續干吧; 2001 年時,佩奇和謝爾蓋兩個人就想做瀏覽器,被埃里克·施密特一再壓制,終于在 2008 年做出了 Chrome ; 2004 年收購 Keyhole(后來變成了 Google Map),這東西毫無疑問屬于施密特不感冒但兩個創始人非常喜歡的東西; 想想這意味著什么? 說白了,Google 目前最核心的幾個業務,搜索、Android、Chrome、地圖,全是兩個創始人,特別是佩奇發動的。如果他能保持這種預見力、專注度、推進能力,Google 就算不打敗 Facebook(未必真的需要)也依然能恢復青春。 該文章在 2011/1/25 8:42:37 編輯過 |
關鍵字查詢
相關文章
正在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