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十原則
當前位置:點晴教程→知識管理交流
→『 企業管理交流 』
:績效管理十原則 先有戰略目標,后有績效指標;績效要為目標服務,績效考核是工具和手段,目標實現才是目的。 績效管理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重點關注個人績效,主要用來評定個體的工作表現。 第二階段在關注個人績效的同時,開始關注組織績效,績效也從人力資源管理職能上升到戰略傳承的高度,走向戰略績效管理,績效成為目標管理和戰略管理的綜合體。 第三階段從管理視角轉向經營視角,績效管理體系融入企業的戰略管理、預算管理、經營計劃、審計報告、干部選拔與評價體系,從戰略績效管理走向戰略績效運營。 模式的變化,催生了很多新的追求和原則。 十原則是績效管理的基礎 1. 績效要為目標服務,績效考核是工具和手段,目標實現才是目的 企業一定要先有明確的發展目標,然后將績效管理作為目標實現的工具,有了目標才有方向感。如果沒有目標做考核,就會沒有抓手,拋開目標談績效,就是為了管理而管理,這種做法不可取。 當然,績效管理只能起到實現目標的輔助和推動作用,只是工具之一。有些企業沒有績效管理,業績依然不錯;有些企業把績效管理當作“靈丹妙藥”,但戰略目標難實現,市場難突破,人才活力和激情不夠,管理者理念和能力需提升。無論遇到什么經營管理困境,第一件事仍是抓績效考核,顯然有些不切實際,畢竟績效管理解不開經營本身的難題。 2. 先有戰略目標,后有績效指標 企業需要明確自身的財務目標和非財務目標,如市場性、創新性、區域性、運營性等目標,基于戰略目標提出的績效考核指標會更加有效。績效考核就是在戰略目標實現的關鍵成功因素和控制點,設置關鍵指標,讓企業的資源和能力合理分布在關鍵領域上,實現企業經營和管理提升。 績效考核的核心維度是考核指標。指標如同指揮棒,設置收入指標,就會引導全員關注收入提升;設置利潤指標而非收入指標,全員在關注利潤的同時,可能會“選擇性忽視”。想要真正做好績效指標設置,一定要升維到戰略和經營層面,明確戰略目標,解碼路徑。 3. 績效指標要自上而下,目標值可以上下結合 績效考核、績效管理是為戰略目標服務的,是目標分解、目標傳遞的過程,一定是自上而下的。企業在設置績效指標時,要學會向上找目標,個人的目標來自部門目標,部門目標來自公司目標。 績效指標一定只能自上而下分解,由公司確定各部門指標,部門確定各崗位指標,而不能由各個崗位或部門自己填報考核指標,到部門或公司層面匯總成冊,這是邏輯錯誤的。理想狀態下,目標值也是自上而下分解的,指標和目標值都要追求權威性。 在實踐過程中,可能存在談判空間,目標值可以通過上下結合來確定。例如,某部門上一年完成營收8億元,今年績效指標營收是10億元,倘若此部門認為完成難度大,需要減到9億元,原則上應該給予一定的談判空間。 4. 指標和權重是指揮棒,要唯價值論,而非唯數字化論 考核方法和指標的確定是相互糅合的過程,很多高科技創新型公司,由于環境多變,戰略目標提前確定,所以通過OKR來替代KPI。在有目標、有指標的基礎上,指標就是指揮棒,指標指向哪里,組織的資源和重心就放在哪里。 例如,有的單位原先指標中沒有回款項,因此各個部門只關注簽單和賬面利潤,應收賬款風險很高;而加入回款指標后,各部門就會格外關注回款。此外,權重也是指揮棒,占比越高代表重要性越高,各部門對其關注度自然會更高。 在設置指標和權重的時候,一定要唯價值論,而不是唯數字論。數字在不同場景中,價值感是不一樣的。 5. 基于不同場景進行考核、改進、運營 在企業實踐中,績效有三種實際用法。 第一種場景是為了考核而考核。比如,有些單位沒有嚴格的戰略目標和績效文化,不是純粹市場化的企業。這時,雖然目標不夠清晰,但日常工作有許多需要關注的點,需要用考核做抓手。 這和前文講的不為考核而考核似乎有沖突,但實踐中是存在的。再如,很多企業進行價值觀考核,引導員工的正面行為,也是為了考核而考核。 第二種場景是在績效中改進,當談到個人績效時,更多強調PDCA,就是要根據績效計劃,進行績效過程的跟蹤輔導,依據指標和實際業績開展績效考核,最終實現績效改進。 進行個人績效管理,溝通和輔導非常重要,溝通是績效管理的生命線,幫助員工做好個人績效,一定不能只關注冷冰冰的數字結果,要依靠有溫度的領導力,進行溝通和輔導,對標找差,找到需要提升的點和能夠改進的方向,持續讓員工進入高水平循環。 第三種場景是運營,考核組織績效時,績效溝通和輔導不是主線,而是如何達成組織績效目標。做好組織績效,對經營計劃、經營復盤過程的跟蹤和運營應格外關注。個人績效可以追求改進,持續不斷提升,但組織績效需要看結果,做運營要想辦法實現目標。 6. 先有組織績效,后有個人績效 績效是目標管理的工具,可以把整體目標分解到每一個人,先有組織績效,后有個人績效。 對總體目標進行戰略解碼,先確定組織績效,再進一步分拆到每個崗位和員工身上,這種目標分解的過程,也是戰略責任壓實的過程。完善的績效體系,既要有組織績效,也要有個人績效。 組織績效與個人績效實踐分四種場景:一是有組織績效,無個人績效;二是無組織績效,有個人績效;三是有個人績效,有組織績效;四是沒有組織績效,也沒有個人績效。 7. 組織績效重考核、結果和運營 在績效量化的時候,一定要格外關注組織績效的量化。在個人績效中,可以用很多定性的方式,如360°評價、排序法等。 在組織績效中,盡量不要用360°評價。組織績效要格外關注戰略子目標的實現度,只有能夠達成目標,創造價值,才是組織績效追求的理想狀態。組織績效一定要重考核、結果、量化、目標值、運營。 8. 個人績效重評價和改進 考核和評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考核主要看結果,而評價既要看結果,也要看表現。組織績效重考核,個人績效重評價和改進。 有些員工因為客觀原因,雖然自己已經非常努力了,但績效結果可能并不好。這種情況下,我們要以全面視角進行評價,既要看過程,也要看員工的努力程度;結果不佳時,依然可以進行綜合評價,績效結果也有可能是優秀。 個人價值觀也應以評價的方式考核,主要看表現;而組織考核時,不需要價值觀評價,不需要談客觀原因,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組織都必須拿下市場,實現目標,不然組織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9. 績效結果要剛性兌現,否則績效管理將失去價值 績效是經典的條件反射工具。例如,今年績效考核結果為優秀的員工漲了工資,其就會認為如果在下一年以這種狀態繼續把結果做好,就會繼續漲工資,所以正反饋會帶來刺激,尤其是量化的考評,可以更加客觀反映這一條件反射。 有些單位認為,績效指標選擇不合理、量化不科學,會導致量化指標不能反映其價值,所以這些量化指標是無效的。在尋找績效指標時,要從源頭開始,才會找到合理的指標,在剛性兌現其績效結果后才能夠起到刺激和激勵的作用。 所以,績效問題一定要權變,在悖論中找到解決之道,不能籠統講績效無用論。績效管理是把雙刃劍,用好了才有價值。剛性兌現包括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要有賞有罰。 10. 懂經營很重要,懂管理更重要 多數人認為一定要懂經營才能做好績效,但經營背后的邏輯依舊是管理。華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它就是將經營的邏輯和管理的邏輯相統一,將復雜的經營事件變為簡單的日常工作行為。只要將日常工作行為做到位,就可以做好整體經營。 另外,人力資源部門不可能真正像業務團隊一樣懂經營,如果把視角局限在經營上,最后可能陷入“汪洋大海”中無法自拔。 十原則在不同場景的應用 1. 組織層面 (1)確定子公司目標 在進行子公司目標確定時,首先要進行功能定位。子公司具有不同類型,有些是純粹的市場競爭型,有些是戰略使命型,可以依據這些類型進行分類。也可以按照周期分類,包括初創型、成熟型等。 例如,一個市場類的成熟型子公司,只需要依據業務階段來劃分目標,并與職責掛鉤。 在確定目標時,需要分別確定財務目標和非財務目標。在財務目標中,可以關注營收、利潤、回款、凈現金流量、凈現金收益率。在非財務目標中,可以關注市場占有率、市場排名、重大項目落地、客單價、客戶數量、大項目占比等。 (2)事業部 一般的事業部定位是市場類,事業部也需要確定發展周期,如其處在初創期、成熟期還是轉型期。此外,還要關注事業部的體量,如2億元和20億元的體量對指標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假設選擇一個處在成熟期C端的20億元體量的事業部,進行目標值確定。不但要有純結果性指標,還要關注一些過程性指標。一些事業部和子公司的指標差不多,對于財務性指標,要關注線上線下一體化。 可以選擇營收20億元、凈利潤2億元;由于處于C端,應當對市場占有率格外關注,可設為35%;作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企業,線下是渠道,線上是直營,需要格外關注線上,可以設線上直播占比為15%;客單價可定為200元以上;如果有渠道建設,可以定1000家優質門店這一指標;客戶滿意度為95%;還需要重視復購率。 事業部和子公司的指標也有所區別。子公司有獨立的法人,也就是董事會委托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因此子公司的財務業務是自己負責的。而事業部的自主權會更強一些,經營權下沉,管理權上移。 (3)業務部門指標 業務部門比事業部所受約束更加嚴格,類似運營管控。在業務部門中,指標多可以關注財務類和過程類,包括黨建學習、主題教育、營收、凈利潤、客戶滿意度、人才留存率、成本預算控制度、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等。業務部門比事業部多了過程性和管理性指標,如考核業務部風險合規,可包括不良資產、不良率、涉訴比例、涉訴金額等。 (4)職能部門指標 職能部門普遍被認為不適合做量化考核,其實只要掌握合理的考核方法,一樣可以量化。 例如,在人力資源部上一年的工作總結中,領導提到核心人才流失的問題,今年又要開拓新業務,需要技術人才。人力資源部經調研發現員工滿意度不高,組織承諾不完善,領導認為員工的專業度不夠。這時,人力資源部就可以依據這些問題找方向,再基于價值找指標。 首先,關注核心人才留存率,可設置指標為95%;確定核心崗位招聘計劃,設置通過試用期完成率為100%;提高人才專業度,設置P6級別以上人才占比20%。 其次,提高員工滿意度設置為90%。在新一輪招聘中,打造優秀的雇主品牌,設置招聘大學畢業生985來源為70%以上;關注人才培養,新提拔干部內部人才占比70%以上。 此外,若公司環境適宜,可以設置招聘行業級專家20名。 (5)指標目標值 在定目標值的時候,需要用到對標管理的思路。指標目標值的確定,第一步是量化,第二步是對標管理。在對標管理時,需要做歷史對標、預算對標和行業對標。 例如,確定一個事業部需完成業績的指標,可以用歷史對標方式,若上一年完成了18億元,今年就可以增為20億元;用預算對標方式,可以完成預算的目標值;用行業對標方式,如果今年行業普遍有了20%的增幅,指標就可以同比增長20%。 2. 個人層面 (1)公司班子 子公司的班子一般有兩個考核維度。一是子公司業績,二是個人評價,也稱個人綜合評議。個人綜合評議可以用“德能勤績廉”的方式。在實際操作時,可以用子公司業績占80%+個人評議占20%的方式進行,也可以用業績結果×個人評議結果(0.9〜1.1)的方式進行,還可以用管理能力+領導力的360°測評等方式進行。 業務部門負責人和職能部門負責人的評定也與此相同,都適用管理班子的評價方式。 對公司班子的評價有兩種做法。一是基于分工,用分管公司的部門業績放入子公司業績;二是按照角色乘以系數,如董事長×1.0,總經理×1.0,副總×0.9等。 (2)業務部門和職能部門員工 業務部門和職能部門員工的做法是一樣的。業績類指標承接部門可以在明確業績指標后,將其拆分到每個人身上。管理類或過程類部門,如直播崗位,可以考核場觀、在線人數、銷售轉化、新增關注數、在線時長、客單價等,這些業績型指標來自向上承接的業務部門。 職能部門員工,如招聘崗,可以定簡歷數、筆試通過率、面試簡歷比、面試合格人數、過試用期人數、專家占比、招聘費用等。此外,需要進行價值觀考核和行為錨定。 (3)創新類業務部門 假設是初創期事業部市場類部門,可以先確定其關鍵任務,再提指標。例如做產品的上線,就可以定回款、營收、客戶滿意度、任務節點完成度等。 (4)研發部門 研發部門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是研究型,第二類是開發型。研究型又包括兩類,一是技術研究,二是產品研究。 對于這些也有不同的關注度,例如,華為在技術研究中有一個概念,叫作“五年內產業化比例”,也就是技術研究的上市比例。對于產品研究,可以設定產業化比率。對于開發型部門,可以關注產業化,以及利潤回款、產品率穩定性、滿意度、新產品占比等。 (5)純生產部門 純生產部門可以設置產能、排產計劃完成率、良品率、生產成本、生產效率類指標、人效率指標、安全風險類指標、能耗指標等。 在考核的視角上進行協同評價打分時,首先要進行指標協同,要共同背指標。其次,找好協同性指標,注重協同文化。此外,領導需要重視,避免將考核淪為形式。 該文章在 2023/7/12 16:59:32 編輯過 |
關鍵字查詢
相關文章
正在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