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司是以老板為中心,還是以客戶為中心? 幾乎每一個企業的價值觀里都有這么一條:以客戶為中心。大家都堂而皇之地宣稱自己是以客戶為中心,客戶至上,客戶第一。然而,當我們走進內部,深入了解的時候,你會發現,中國的大多數企業都不是以客戶為中心,而是以老板為中心,以部門為中心。這個案例,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就是報銷簽字流程。我不知道大家的財務報銷流程怎么樣,但是我可以跟各位分享一個我客戶的案例。一次,我客戶的員工反映說公司的各項事情效率都非常低下,進展非常慢。比如說,作為銷售員,他們每天都要花錢,但由于報銷速度特別慢,往往都要自己先墊錢,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狀態。聽了他們的反饋,我去做了一個簡單的調研。然后,我發現他們的財務報銷流程足足要簽八個名字,一個員工報銷的時候,他的上級,上級的上級,上級的上級的上級要簽字,然后財務部門有兩三個會計簽名,還有財務總監簽字,再到公司副總經理簽名,最后是老板簽字。其實,這幾個人幾乎也沒干啥,也沒創造啥價值,大家基本上瞄了一眼就簽字同意了,但是整個周期兩個月以上,因為大量的時間都在等待中。在領導那里,他并不著急,他可能今天忙開會明天忙拜訪客戶,直到有一天有人催了,他才開始快速地去簽一大堆字,而且基本上很多簽字看都不看,就同意了。我問他:為什么你看都不看就同意了呢?他回答說,因為后面有老板把關。然后我發現老板也沒怎么看就同意了,我又問他:那你為什么同意了呢?他說都簽了七個字了,我能不同意嗎?你在現實中,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例子?就這樣,大家每一天裝模作樣地為了簽字而簽字,然而,這個流程創造了價值了嗎?沒有。以客戶為中心了嗎?也沒有。反而導致公司效率的低下,大家都在做一些低效的工作。我再從第二個案例說起,這個案例呢,也就在我們身邊。有一次,我去一個賓館住宿,這還是一個高級酒店。我到前臺辦理完入住后,前臺給我一張房卡,上面寫著房間號525。當我進入房間之后,我要連wifi,但是當我輸入525之后,卻怎么都連不上。我足足輸了五遍都連不上。我想可能是房間號弄錯了,然后我就專門到門口看了看房間牌,上面赫然寫的就是525。于是我就打電話問前臺。前臺跟我解釋說,對不起先生,我忘了跟你說,連wifi號碼的時候前面要加個8字,應該是8525,而不是525。然后前臺就跟我說了好幾次對不起。酒店為了吉利在房間號碼前面加了個8字。這是以客戶為中心嗎?不是的,消費者并不關心這個,但是當他連wifi的時候,缺了一個數字,就永遠都連不上。這種體驗就特別糟糕。我想,我們不能怪一個前臺,因為前臺也只是一個執行者而已。我相信這肯定不是偶然的,而是重復的。這兩個案例告訴我們,在我們的組織中存在大量的低效、無效工作,但這就是我們每天工作的常態,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是我們要反思一個問題,為什么基層員工都在犯那些低效的、重復的錯誤呢?古典組織管理理論有兩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專業化分工和科層制。所謂的專業化分工,就是分工越細越好,每個人只負責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專業化分工是把組織進行了橫向切割,分成若干部門,有銷售部、有研發部、生產部、人力資源部、財務部等等。最終導致組織產生一種嚴重隔離,像一口深井一樣,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種煙囪型的工作方式,往上冒煙,各自冒各自的煙。而科層制呢,就是要建立從員工到主管、到經理、到高級領導的一個層級。這個層級形成了所謂的金字塔結構,讓一個部門乃至部門里的任何一個員工,都變成了一個小顆粒。他上下左右前后全部都有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因為他被切割了。這個時候,他能怎么辦?只能以部門為中心,以上級為中心,以老板為中心。今天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是以老板為中心的。對于員工來說,老板決定了他的發展成長,決定了他的年終獎,所以老板說的都是對的,按老板的要求去做就沒錯了。久而久之,你會發現,我們的目光是朝向上司、朝向老板、朝向部門的,但是沒有朝向客戶。傳統的古典組織管理理論曾經給社會帶來巨大的進步、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今天這兩個重要理論出了點問題,出了什么問題呢?因為伴隨著效率越來越高,客戶的要求已經不再是需要有產品了,而是需要好產品,這時候單純提高工作效率已經不夠了。今天客戶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我們反應越來越快,交期越來越短,開發和創新速度都越來越快。但是,這個時候,因為我們的組織是個剛性結構,不能快速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慢慢地組織就開始衰敗了。那么,什么才是實現客戶價值的核心關鍵力量呢?什么是滿足和實現客戶價值的企業管理的核心要素呢?任正非在《在理性與平實中存活》一文中提出,企業管理的目的,建立流程型組織。那么,流程的定義是什么?流程的定義是:一套完整的端到端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活動連接、集合。在這個定義里,我們如果把它進行進一步拆解的話,其中包括了8個基本要素。第一是輸入。任何流程都有輸入。比如說一個客戶的開發流程,我們的輸入是來自于銷售目標和客戶需求。第二是活動。動作在這里不是名詞,是動詞。是員工的一種動作和行為,他們要做出正確的行為,達成正確的結果。而這個行為的約束就是流程的活動,所以流程中活動一、活動二、活動三,本質上就是行為一、行為二、行為三,而且你必須做出正確的行為,才能讓流程產出正確,必須所有人共同訓練有素地做出正確的行為。第三是輸出,輸出就是經過動作的加工,一個輸入怎么轉化成為輸出,比如說一個客戶需求作為輸入,通過動作加工,轉化成了一個客戶的方案,提交給了客戶,這個方案就是輸出。第四是職位。流程中呈現的并不是部門,一定是職位,因為只有通過職位才能連接個體,才能讓跨部門的員工實現端到端的協作。部門和部門之間要通過人和人的協同才是高效的,否則又會造成組織的割裂,形成部門墻。而這是我們最不愿看到的。第五是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我們有兩種關系,一種是串行,一種是并行。哪種更好呢?當然并行要比串行更好,因為節省時間,并且實現了人和人之間的協同。第六是時間。一定要在流程中標注出時間,每一個動作的執行時間,我們要保證每一個動作的人要有時間觀念。第七是信息化接口。今天,已經是信息化的時代,我們的流程變革必須加上信息化的接口,這樣才能達到如虎添翼的效果。過去我們的流程往往是內部的,是看不到客戶的。但是,今天在我們的新流程體系里,我們的一切流程都是面向客戶的,我們要深刻反思,我們的流程實現了客戶需求嗎?解決了客戶的痛點了嗎?如果我們解決了這些問題,那么它就是一個好流程,否則它就是壞流程。這個定義,重新顛覆了流程,它顛覆了100年來科學管理的思想——泰勒的合理分工、建立流水線。具體體現在:但是在實際中,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端到端,我們是斷的,我們是一段一段的,為什么?因為我們建立了部門,部門職責剛性的邊界讓端到端的流程被打斷了,造成了流程被隔離。這個端到端的思想可不容易,比如說一個產品開發的流程,前端是什么?末端又是什么?前端其實就是另一個流程的末端,就是marketing流程。marketing流程走完是產品開發的目錄清單,我們叫做項目任務書。就形成了市場輸入,里包含了市場需求、客戶需求。流程的末端是什么?研發部門做完原型機,做完初樣交給了測試部門;測試部門做完交給工藝部門;工藝部門再交給生產部門;再往下就給銷售部門。可是研發做完原型就結束了,至于后面的小批量生產、大批量生產、上市定價、營銷,不是研發部門的事。于是,流程走到這里就斷了。一個好的產品開發流程,是要走到產品上市,形成銷售。所以這個端到端一直要到生命周期尾期,一直到產品退市。1954年,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寫了一本書叫《管理的實踐》,他在那本書中講了企業的使命,企業的使命是創造客戶。一個企業創造了需求,創造了產品,就創造了客戶。40年之后,哈默引用了這個概念。他認為,企業不僅僅是創造客戶,而是要為客戶創造價值。今天有很多公司,他們創造了客戶,賺了很多錢,但是,他們并沒有實現客戶價值。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關鍵是要利他。利他精神是整個流程的核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利他意味著組織要做出某種犧牲。一個偉大的組織,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而是以客戶為中心的。以客戶為中心,如果重新轉化成為另一句話,就是做雷鋒,就是讓別人成功。當然,生活中的活雷鋒,是做好事不留名的,是不收錢的。但是,商業上的活雷鋒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做商業上的雷鋒,就是依然是全心全意為客戶創造價值,但是他要收一點錢,扛住成本,有一點利潤讓自己活下來,繼續為客戶創造價值。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在嘴巴上說做雷鋒,但是做不到。為什么?因為我們的考核,因為我們的利潤。很多企業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但是不管是杜拉克還是哈默,都提醒我們利潤絕對不能搞最大化,利潤是要合理化。“流程”并不是簡單的工作程序、工作連接、工作規范,而是滿足和實現客戶價值的活動連接。它是以客戶需求為輸入,以完成客戶需求為結束的整個端到端的實現過程,這個端到端就是從客戶需求來,到客戶需求去。我們的組織只有變成流程型組織,所有員工面向流程、面向客戶,所有管理者服務員工,在這個結構下才能真正激發每一個個體的內在主觀能動性。因為客戶的需求能夠不斷的激發個體,客戶的要求不斷的像脈沖一樣沖擊整個組織,這樣組織真正具有生命力。這個組織也在不斷的滿足客戶的價值過程中實現提升。
該文章在 2023/9/8 12:23:10 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