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心理學——如何讓客戶接受更高的價格?
當前位置:點晴教程→知識管理交流
→『 企業管理交流 』
:定價心理學——如何讓客戶接受更高的價格? 引子大多數關于談判的書,主要聚焦于“談判策略”方面。然而,談判是一次關于雙方的溝通,而且是一次旨在說服對方來實現我方訴求的溝通。因此,要想獲得好的談判結果,你必須以溝通對象為思考起點,去研究談判對手的心理狀況。前不久,我讀了Hermann Simon的新書——《定價制勝》,發現里面關于“消費者對價格的心理感知部分”的介紹很精彩,對銷售的報價和談判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結合Robert J. Dolan的《定價圣經》,以及Philip Kotler的《營銷管理》中關于定價的章節,我為你總結了“影響消費者對價格感知”的三類心理效應,它們分別是:1、高價格光環2、損失厭惡3、錨定引導下面,我們來詳細聊聊。 高價格光環受到周鴻祎的影響,我曾一度認為,只有低價才是“定價的王道”,認為這個世界會走向多、快、好、省的方向。但實際上,消費者并不總是只買低價產品,在某些場合,“高價格”可能更能打動他。我稱這種現象為高價格光環。高價格光環一般對應客戶的三種心理效應:(1)地位效應(Prestige Effect)即某些商品具有“彰顯社會地位”或“展示財富”的特性,消費者愿意為此支付高價。在這種情況下,降價是不明智的,應該持續推出“更能彰顯威望”的“更高價產品”,來滿足這類消費者的需求。例如,奢侈品不僅很少打折,而且還經常推出限量款來吸引那些想要展示身份、地位和威望的客戶。(2)品質效應(Perceived Quality Effect)很多消費者認為“一分錢一分貨”,他們相信“高價格=高品質”。特別是那些消費者很謹慎的領域,例如藥品、食品、嬰兒用品等,這一效應特別顯著。(3)安慰劑效應(Price-Placebo Effect)即客戶認為高價商品會有更好的效果或性能。《定價制勝》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以上,是高價格光環包含的三種心理效應。然而你可能會疑惑,高價格光環雖然存在,但顯然不會適用于所有場景。舉例說,買奢侈品來彰顯身份的消費者,在其它場景中仍會追求性價比——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口渴的時候應該還是會選擇2塊錢的農夫山泉,而不是10塊的依云。因此,作為銷售科學流的“理性讀者”,我們不得不進一步追問:
從幾本定價的書中,我總結了這三種效應的適用范圍。首先,“地位效應”主要適用于被消費者核心圈子公認為高端的商品和品牌。簡單說,就是先要搞清楚消費者要彰顯地位的對象是誰。例如,時尚名流可能愿意支付上百萬買一個沒有Logo的限量版愛馬仕,但土豪可能更喜歡印滿Logo的LV,因為他們炫耀的對象可能認不出那個限量版愛馬仕,只認得LV的Logo。 其次,“品質效應”和“安慰劑效應”是否生效,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領域的熟悉度”和“品牌的認可度”。例如,如果一個消費者知道“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感冒”需要依賴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恢復,就不會隨便吃消炎藥或買昂貴的保健品了。 損失厭惡除了“高價格光環”,另一個影響客戶對價格感知的心理因素是損失厭惡。損失厭惡也衍生出3種心理效應:(1)稀缺性效應(Scarcity Effect)即當消費者認為某產品是限量供應時,他們會有更強的購買欲望,并愿意接受更高的價格。但同樣,稀缺性定價也是有條件的:因此,在某些電商平臺上,商家企圖通過“每個ID只限購一件”來表現稀缺,但一般不會有效——因為消費者不信。 (2)所有權效應(Endowment Effect)所有權效應也稱為“稟賦效應”,最初由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出。它指的是人們對已擁有的物品賦予過高的價值。這種效應是由損失厭惡驅動的,人們更傾向于保留他們已有的物品,因此會對其賦予更高的價值。一個經典的例子是:
這就是所有權效應的經典案例——擁有一件物品的人總是會對自己的所有物估值過高。這也解釋了“隨時退貨”這一策略能夠奏效的原理:—— 盡管確實有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選擇退款,但數據顯示,大多數消費者會因為“已經擁有了該商品”而選擇保留它。 (3)支付痛感效應(Pain of Paying)這是消費者在支付購買商品或服務時的不適感,因為他們必須損失金錢來獲得所需的商品或服務。對此,商家的應對策略是非現金支付。Hermann Simon認為:
這使得花錢變得更加輕松,也減弱了對高價格的敏感度。分期付款的原理也類似,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我曾“不太理智地”購買了一個上千塊的機械鍵盤,只因為發現分了12期后,每月只需付幾十塊。當時,神推鬼磨地,我點擊了“確認支付”。 錨定引導最后一個影響客戶對價格感知的因素是錨定引導。這一因素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它也包括三種效應。(1)價格參考效應(Reference Pricing)最直接的應用是先給出一個價格,讓雙方在談判中被這個價格“錨定”。所有的銷售談判書籍都這樣建議:
這種例子很多,我特別想分享書中一個有趣的案例:
結果?你懂的,客戶最終選擇了一款250-300美元的行李箱。為什么店員要拿出那個900美元的行李箱?因為它充當了一個參考值,拉升了客戶的心理預算。 (2)中間價效應(Compromise Effect)中間價效應很簡單,就是在高、低價格之間設定一個中間選項,用以引導消費者選擇中間價。這一效應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定價制勝》中的一個真實案例:
只因為多了一個中間選項,人們的選擇就變了:
僅僅通過這一調整,每個用戶的平均支出提高到40.4美元,比之前提高了23%。無須增加任何成本,僅僅通過對消費者心理的洞察,就能直接增加收入,不可怕嗎? (3)誘餌效應(Decoy Effect)誘餌效應,就是設定一個“非常不合理的誘餌”,引導你選擇那個“商家希望你選擇”的選項。書中的一個例子是:
這一案例跟前面電信套餐的如出一轍,但更可怕的是,商家加入的是一個完全不合理的選項,但它同樣能影響消費者。最終,這一不合理的設置,讓銀行每月的收入便增加了36萬歐元(這意味著一年可以增加432萬歐元的額外收入)。 “錨定引導”(也就是價格參考效應、中間價效應、誘餌效應)給我帶來的震撼,在于它的“實用性”。這三個策略都可以輕松應用于“銷售報價”和“價格談判”中。我們將在后面幾期“價格談判”的文章中繼續向讀者介紹。 小結以上是我對“消費者對價格感知”的心理效應的整理和介紹,它們分別是:1、高價格光環(1)地位效應(Prestige Effect)(2)品質效應(Perceived Quality Effect)(3)安慰劑效應(Price-Placebo Effect)2、損失厭惡(1)稀缺性效應(Scarcity Effect)(2)所有權效應(Endowment Effect)(3)支付痛感效應(Pain of Paying)3、錨定引導(1)價格參考效應(Reference Pricing)(2)中間價效應(Compromise Effect)(3)誘餌效應(Decoy Effect)人劃線 該文章在 2023/10/8 12:32:04 編輯過 |
關鍵字查詢
相關文章
正在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