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公司的庫存管理邏輯一直是錯的
當前位置:點晴教程→知識管理交流
→『 企業管理交流 』
很多公司庫存管理邏輯一直是錯的,天天在品類占比、價格段、調撥配貨等上面花時間,而忽略了庫存分析的主要目的。據觀察,庫存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錯誤:
其實庫存管理的主要目的 普通的庫存管理邏輯是盡量不缺貨,高階的庫存管理邏輯是盡量不影響銷售,缺貨不怕,怕的是明知缺貨還沒有替代方案。仔細體會一下,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先看庫存天數同樣 500 萬的庫存在淡季可能是超庫存狀態,但是在旺季可能就是缺貨狀態。所以我們要看相對庫存,相對庫存指標經常用到的是庫存天數(DOS,day of stock)的概念,庫存天數就是一個相對指標。
比如某個店鋪最新庫存是 500 萬,平均日銷售 10 萬(一般取最近一個月的平均日銷售),庫存天數就是 50 天。50 天的意義就是按目前每天銷售 10 萬的速度來看,500 萬的庫存還可以支持 50 天的銷售。 與庫存天數同樣的指標是庫存周數(WOI,week of inventory),區別是 DOS 是除以平均日銷售,而 WOI 是除以平均周銷售。很少有人用庫存月數的概念,不過有些公司的庫銷比其實就是庫存月數的備胎。 不建議企業用庫銷比這個指標,庫銷比的定義是期末庫存除以當期銷售,這個當期一般選擇是一個月為周期(也就是庫存月數的意思)。根據這個定義問題來了,有的月份是 31 天,有的是 30 天,還有 28、29 天的情況,這個月份的標準不一致就會造成指標的對比性降低,甚至不可對比。對于零售業來說多一天少一天其實影響還是蠻大的,所以不建議使用這個指標,而庫存天數或周數則沒有這個 bug! 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復盤,我們可以找到自己公司的標準庫存天數是多少,比如我以前在快消公司的時候代理商層面標準庫存天數就是 45 天,所有客戶都按這個標準來管理庫存。 不過有時候我們還是會發現,明明目前的庫存天數遠大于標準庫存天數,但還是經常缺貨。為什么呢?接下來繼續看 再看有效庫存問題就出在:現有的庫存都是能持續帶來銷售的有效庫存嗎?比如 500 萬的庫存里面,其中有 200 萬的庫存是無法銷售的產品,那現有庫存的持續銷售就有問題了。所以我們必須看那些
要計算有效庫存比,首先需要定義有效庫存的標準:能給門店帶來持續銷售商品的庫存。按這個定義來看,殘次商品、過期商品、過季商品和沒有銷售的商品,肯定都不屬于有效庫存商品。不過在實際的分析過程中有效庫存的確定會復雜很多。 與有效庫存對應的是無效庫存。無效庫存包括殘次商品、過期商品、凍銷商品(就是暫時凍起來的意思,如冬季的防曬品,夏季的羽絨服)、甚至是虛庫存,滯銷商品。 其中的滯銷商品定義,需要確定一個標準,將有銷售的商品分成有效庫存和無效庫存,這個標準一般以周銷售量或月銷售量來衡量,并且渠道不同標準也是不一樣的。例如某款衣服某周銷售了 2 件,2 件對于單個專賣店來說這可能就是有效庫存,但是對于一個區域或總公司來說銷售 2 件的商品肯定不是有效庫存,因為持續帶來銷售的價值不大,需要提高標準。 確定有效庫存的標準可以利用二八法則來輔助計算, 關注有效庫存及有效庫存比,實際上就是關注銷售最大化,絕對庫存數量大多數時候會有欺騙性的。經常有店長抱怨沒有貨賣,而采購或商品經理一定會拿出庫存總量來推卸責任,根本不去看里面到底有多少是能真正產生銷售的庫存。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人會選擇性地忽略有效庫存,所以對于一個店鋪還是企業來說,需要至少每周一次監控有效庫存比這個值,甚至可以把它作為采購人員的績效指標。 有效庫存比的研究,是為了重點關注那些能夠給未來帶來持續銷售的商品。只有能夠持續貢獻銷售額的商品才是最有意義的庫存,否則都是耍流氓。 另外需要重點關注虛庫存,即系統顯示明明有貨而實際不存在的庫存,丟失,付錯貨等都會帶來虛庫存。從本意來講,門店或區域管理者是不愿意主動去處理虛庫存的,因為會降低利潤指標影響績效評分,所以有很多人就讓這部分庫存一直虛著,但是這樣對庫存管理卻是非常大的傷害。 最后看特殊庫存銷售經常會出現一些特殊事件,比如促銷,團購,公共事件等。特殊事件不可怕,怕的是沒有準備。所以每個公司的商品部必須和銷售團隊保持密切溝通,而不能以缺貨后說對方沒有提前知會自己來推卸責任,而銷售卻實實在在的影響了。 特殊庫存的分析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內容:
當然庫存管理不僅僅是對商品的管理,還有供應鏈本身也影響著銷售最大化。 該文章在 2024/11/11 10:18:21 編輯過 |
關鍵字查詢
相關文章
正在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