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了Redis快的原因,包括完全基于內存操作,如過期鍵刪除、內存淘汰策略和碎片管理;高效的內存數據結構,如動態字符串、雙端鏈表、壓縮列表等;單線程模型避免上下文切換和鎖競爭;IO多路復用技術應對高并發;簡單高效的通信協議;還介紹了在面試中回答Redis快的要點。
引言
Redis是一個高性能的開源內存數據庫,以其快速的讀寫速度和豐富的數據結構支持而聞名。作為一個輕量級、靈活的鍵值存儲系統,Redis在各種應用場景下都展現出了驚人的性能優勢。無論是作為緩存工具、會話管理組件、消息傳遞媒介,還是在實時數據處理任務和復雜的分布式系統架構中,Redis均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而Redis為什么快的原因也是我們嘗嘗遇見的高頻面試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Redis快的原因。
本文將深入探討Redis之所以快速處理大規模數據的原因。我們將從Redis基于內存操作的特性、高效的內存數據結構、單線程模型、I/O多路復用技術、底層模型和優化技術、持久化機制以及網絡通信協議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通過深入了解Redis內部機制和性能優化技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Redis之所以快速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在實際應用中充分發揮其優勢。
完全基于內存
Redis作為一種內存導向型數據庫系統,其關鍵特性在于將所有數據實體,包括鍵值對及其相關的復雜數據結構,完全寄宿于內存之中。相較于依賴磁盤存儲的傳統數據庫系統,Redis巧妙地運用內存的高速讀寫特性,顯著提升了系統的響應速率與整體性能表現。
內存相對于磁盤具備無可比擬的讀寫速度優勢,使得Redis能夠即時、高效地處理數據存取。在讀取操作層面,Redis無需經過耗時的磁盤I/O過程,只需在內存空間內迅速定位所需數據,從而顯著降低了訪問延遲;而在寫入操作時,Redis同樣直接作用于內存區域,新數據能即刻生效,僅在執行持久化策略時,例如RDB快照或AOF日志記錄,數據才會被異步地或按需地同步至磁盤,以確保即使在系統重啟后數據仍能得以恢復,但此過程并不會妨礙Redis在常規操作中維持其卓越的性能表現。
說到這,我們就會想到,一臺服務器的內存不是無限的,相反的是比較緊張的,Redis基于內存操作,那么Redis究竟是如何在有限內存空間中進行精細且高效的內存管理呢?
過期鍵刪除
Redis支持為鍵設置過期時間(TTL),并且在鍵過期后會通過兩種方式自動刪除它們:
惰性刪除(Lazy Expire) :在訪問某個鍵時,Redis會檢查該鍵是否已經過期,如果已經過期,則在訪問時將其刪除。這意味著只有當有客戶端嘗試訪問過期的鍵時,Redis才會執行刪除操作。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避免了不必要的操作,只有在需要時才進行刪除,但缺點是可能會導致過期鍵在一段時間內仍然占用內存。
定期刪除(Active Expire) :Redis周期性地(默認每秒10次)隨機抽取一部分鍵,并檢查它們的過期時間。如果發現某個鍵已經過期,則立即將其刪除。這種方式可以保證過期鍵在一定時間內被及時刪除,避免了過期鍵長時間占用內存。但定期刪除會帶來額外的CPU消耗,因為需要在每次抽取時檢查鍵的過期時間。
這兩種方式結合起來,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清理過期鍵,保證Redis的內存使用在合理范圍內。同時,我們在日常開發中可以根據具體業務場景和需求調整過期策略的配置,以達到最佳的性能和內存利用率。
內存淘汰策略
內存淘汰策略是Redis用于釋放內存空間的一種機制,當內存空間不足時(達到或超過了配置的maxmemory
),Redis會根據預先設置的淘汰策略來選擇要刪除的鍵,從而釋放內存空間。通過合理選擇和配置內存淘汰策略,可以有效地管理內存使用,防止內存溢出,并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和性能。
常見的內存淘汰策略:
LRU(最近最少使用) :
LRU策略會刪除最近最少被訪問的鍵。Redis會記錄每個鍵最后一次被訪問的時間戳,并定期檢查這些時間戳,選擇最久未被訪問的鍵進行刪除。LRU策略適用于緩存場景,通常最久未被訪問的鍵可能是最不常用的,因此刪除這些鍵可以釋放更多的內存空間。
LFU(最不經常使用) :
LFU策略會刪除最不經常被訪問的鍵。Redis會記錄每個鍵被訪問的頻率,并定期檢查這些頻率,選擇訪問頻率最低的鍵進行刪除。LFU策略適用于對訪問頻率較低的鍵進行淘汰,從而釋放內存空間。
TTL(鍵的過期時間) :
TTL策略會刪除已經過期的鍵。Redis會定期檢查鍵的過期時間,并刪除已經過期的鍵。通過設置鍵的過期時間,可以自動清理不再需要的數據,釋放內存空間。
隨機刪除:
隨機刪除策略會隨機選擇一些鍵進行刪除。雖然這種策略不考慮鍵的使用頻率或過期時間,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是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淘汰方式,尤其是在內存空間不足時。
淘汰固定數量的鍵:
淘汰固定數量的鍵策略會選擇要刪除的鍵的數量,然后按照一定的規則(如LRU或LFU)來選擇要刪除的鍵。這種策略可以保證每次淘汰都釋放固定數量的內存空間。當Redis的內存使用達到配置的maxmemory
限制時,就會觸發內存淘汰策略,以釋放內存空間。合理選擇內存淘汰策略,并根據系統的需求設置maxmemory
參數,可以有效地管理內存使用,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和性能。通過合理配置內存限制和內存淘汰策略,可以有效地管理Redis的內存使用,保證系統在內存空間不足時能夠及時釋放內存,避免因內存溢出而導致系統性能下降或者崩潰。
修改內存maxmemory
只需要在redis.conf
配置文件中配置maxmemory-policy
參數即可。
內存碎片管理
內存碎片整理是指對Redis中的內存空間進行重新排列和整理,以減少內存碎片的數量和大小。內存碎片是指已分配但不再使用的內存塊,這些內存塊雖然被標記為已分配,但實際上并未被有效利用,造成了內存的浪費。
在Redis中,由于數據的增刪改查操作不斷進行,會導致內存空間中出現大量的內存碎片。這些內存碎片雖然單個很小,但如果積累起來會導致內存碎片化,降低內存利用率,影響系統的性能和穩定性。
為了解決內存碎片化的問題,Redis會定期進行內存碎片整理操作。內存碎片整理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遍歷內存空間:Redis會遍歷整個內存空間,檢查每個內存塊的狀態,包括已分配和未分配的內存塊。
合并相鄰的空閑內存塊:Redis會嘗試合并相鄰的空閑內存塊,將它們合并成一個更大的內存塊。這樣可以減少內存碎片的數量,提高內存利用率。
移動數據:如果有必要,Redis可能會將數據從一個內存塊移動到另一個內存塊,以便更好地組織內存空間。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耗時,因為需要將數據從一個位置復制到另一個位置。
釋放不再使用的內存塊:最后,Redis會釋放那些不再使用的內存塊,以便它們可以被重新分配給新的數據。
通過定期進行內存碎片整理操作,Redis可以保持內存空間的連續性,減少內存碎片化的程度,提高內存利用率,從而提高系統的性能和穩定性。但是,內存碎片整理過程可能會消耗一定的系統資源,尤其是在內存碎片較多的情況下。所以,通常情況下,Redis會選擇在系統負載較低的時候進行碎片整理操作,以避免對系統性能產生不利影響。
高效的內存數據結構
Redis作為一個內存數據庫系統,提供了豐富且高效的內存數據結構,包括字符串(String
)、列表(List
)、集合(Set
)、有序集合(Sorted Set
)、哈希(Hash
)等。這些數據結構不僅具有簡單易用的特點,還能夠在內存中高效地存儲和操作數據,為Redis的快速性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動態字符串
動態字符串是一種能夠動態擴展長度的字符串實現方式。在許多編程語言和數據結構中都有類似的實現,如C語言中的動態數組(dynamic array)。而SDS是Redis中的一種簡單動態字符串結構,它是一種動態大小的字節數組,用于存儲和操作字符串數據。SDS是Redis內部數據結構的基礎,也是字符串數據結構的底層實現。它的結構如下:
/*
* redis中保存字符串對象的結構
*/
struct sdshdr {
//用于記錄buf數組中使用的字節的數目,和SDS存儲的字符串的長度相等
int len;
//用于記錄buf數組中沒有使用的字節的數目
int free;
//字節數組,用于儲存字符串
char buf[]; //buf的大小等于len+free+1,其中多余的1個字節是用來存儲’\0’的
};
在C
語言中傳統字符串是使用長度為N+1的字符數組來表示長度為 的字符串,并且字符串數組的最后一個元素總是空字符'\0'
。
如果我們想要獲取上述CODERACADEMY
的長度,我們需要從頭開始遍歷,直到遇到 '\0' 為止。
而Redis的SDS的數據結構使用一個len
字段記錄當前字符串的長度,使用free
表示空閑的長度。想要獲取長度只需要獲取len
字段即可。
我們可以看出C
語言獲取字符串長度的時間復雜度為O(N)
,而SDS獲取字符串長度的時間復雜度為O(1)
。除此之外,SDS相對于C語言字符串還有如下區別:
特征 | C語言字符串 | SDS |
---|
類型 | 靜態字符數組 | 動態字符串結構 |
內存管理 | 需手動分配和釋放內存 | 自動擴展和釋放內存 |
存儲空間 | 需要提前預留足夠的空間 | 根據需要動態調整大小 |
長度計算 | 需要遍歷整個字符串計算長度 | O(1)復雜度直接獲取字符串長度 |
二進制安全 | 不二進制安全 | 二進制安全 |
緩沖區溢出保護 | 不提供緩沖區溢出保護 | 提供緩沖區溢出保護 |
操作復雜度 | 操作復雜度隨字符串長度增加而增加 | 操作復雜度不受字符串長度影響 |
可拓展性 | 不易擴展,需要手動處理內存擴展 | 自動擴展,支持動態調整大小 |
細說下來,SDS相對于C語言字符串有如下優點:
二進制安全: SDS可以存儲任意二進制數據,而不僅僅是文本字符串。這意味著SDS可以存儲包括圖片、視頻、音頻等在內的各種二進制數據,而不會受到特殊字符或者空字符的限制,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
動態擴展: SDS的大小可以根據存儲的字符串長度動態調整,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動態分配和釋放內存空間。這種動態擴展的能力使得SDS能夠處理任意長度的字符串數據,而不受到固定大小的限制。
O(1)復雜度的操作: SDS支持常數時間復雜度的操作,包括添加字符、刪除字符、修改字符等。無論字符串的長度是多少,這些操作的時間開銷都是固定的,具有高效的性能。
緩沖區溢出保護: SDS在存儲字符串時,會自動添加一個空字符('\0')作為字符串的結束標志,保證字符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這種緩沖區溢出保護能夠防止緩沖區溢出的問題,提高了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惰性空間釋放: 當SDS縮短字符串時,并不會立即釋放多余的空間,而是將多余的空間保留下來,以備后續的再利用。這種惰性空間釋放的策略可以減少內存分配和釋放的開銷,提高內存利用率。
這些優點使得SDS在Redis中被廣泛應用于存儲和操作字符串數據,為Redis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雙端鏈表
Redis中的雙端鏈表是一種經過優化的數據結構,用于存儲有序的元素集合。它具有雙向鏈接的特性,每個節點都包含指向前一個節點和后一個節點的指針。
雙端鏈表中的節點是鏈表的基本構建單元,它存儲了鏈表中的數據元素以及指向前一個節點和后一個節點的指針。在Redis中,雙端鏈表節點的定義通常如下:
typedef struct listNode {
struct listNode *prev; // 指向前一個節點的指針
struct listNode *next; // 指向后一個節點的指針
void *value; // 存儲的數據元素
} listNode;
雙端鏈表中的節點包含了以下幾個關鍵屬性:
prev指針:prev
指針是指向前一個節點的指針,它指向鏈表中當前節點的前一個節點。如果當前節點是鏈表的頭節點,則prev
指針為NULL
。通過prev
指針,可以在雙端鏈表中方便地向前遍歷節點。
next指針:next
指針是指向后一個節點的指針,它指向鏈表中當前節點的后一個節點。如果當前節點是鏈表的尾節點,則next
指針為NULL
。通過next
指針,可以在雙端鏈表中方便地向后遍歷節點。
value數據域:value
數據域用于存儲鏈表節點所包含的數據元素。這個數據元素可以是任意類型的數據,因此在Redis中的雙端鏈表中,通常使用void *
類型來表示。這種設計使得雙端鏈表可以存儲任意類型的數據元素。
通過這些屬性,雙端鏈表節點構成了鏈表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們通過prev
和next
指針連接在一起,形成了雙向鏈接的鏈表結構。
對于鏈表中描述鏈表整體屬性的元數據,它的結構如下:
typedef struct list {
listNode *head; // 頭節點指針
listNode *tail; // 尾節點指針
unsigned long len; // 鏈表長度
// 其他字段...
} list;
從結構中可以看出元數據中還有兩個特殊的節點:頭節點(head node)和尾節點(tail node),它們分別位于鏈表的頭部和尾部。而他們的作用如下:
頭節點(head node) :
頭節點是雙端鏈表中的第一個節點,也是鏈表的入口。它通常用于存儲鏈表的起始位置信息,以便快速定位鏈表的起始位置。在雙端鏈表中,頭節點的特點是沒有前一個節點,即頭節點的prev
指針為NULL
。頭節點通常用于存儲鏈表的頭部元數據或者哨兵節點。
尾節點(tail node) :
尾節點是雙端鏈表中的最后一個節點,也是鏈表的結束位置。它通常用于存儲鏈表的結束位置信息,以便快速定位鏈表的結束位置。在雙端鏈表中,尾節點的特點是沒有后一個節點,即尾節點的next
指針為NULL
。尾節點通常用于存儲鏈表的尾部元數據或者哨兵節點。
在Redis中,通常會使用頭節點和尾節點來表示雙端鏈表的起始位置和結束位置,以方便對鏈表進行操作。Redis中的雙端鏈表常見操作如下:
通過頭節點和尾節點,可以方便地對雙端鏈表進行頭部插入、尾部插入、頭部刪除、尾部刪除等操作,從而實現了對雙端鏈表的高效操作。
除了上述頭尾節點以外,鏈表的元數據中還有len
參數,這個參數用于記錄鏈表的當前長度。每當鏈表中添加或刪除節點時,Redis會相應地更新len
字段的值,以反映鏈表的當前長度。這個參數與SDS里類似,獲取鏈表長度時不用再遍歷整個鏈表,直接拿到len
值就可以了,這個時間復雜度是 O(1)。
壓縮列表
Redis中的壓縮列表(ziplist)是一種特殊的數據結構,用于存儲列表和哈希數據類型中的元素。壓縮列表通過將多個小的數據單元壓縮在一起,以節省內存空間,并提高訪問效率。
對于壓縮列表,它的主要作用如下:
緊湊的存儲形式: 壓縮列表以一種緊湊的方式存儲數據,將多個元素緊密地排列在一起,節省了存儲空間。在壓縮列表中,相鄰的元素可以共享同一個內存空間,這種緊湊的存儲形式可以大大減少內存的消耗。
靈活的編碼方式: 壓縮列表中的每個元素都可以采用不同的編碼方式進行存儲,包括整數編碼、字符串編碼和字節數組編碼等。根據元素的類型和大小,壓縮列表會選擇合適的編碼方式來存儲數據,以進一步節省內存空間。
快速的隨機訪問: 壓縮列表支持快速的隨機訪問操作,可以通過下標索引來訪問壓縮列表中的任意元素。由于壓縮列表采用緊湊的存儲形式,因此可以通過簡單的偏移計算來實現快速的元素訪問,具有較高的訪問效率。
動態調整大小: 壓縮列表支持動態調整大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動擴展或收縮內存空間。當壓縮列表中的元素數量增加時,可以動態地分配額外的內存空間,以容納更多的元素;當元素數量減少時,可以釋放多余的內存空間,以節省內存資源。
適用于小型數據集: 壓縮列表適用于存儲小型數據集,例如長度較短的列表或者哈希表。由于壓縮列表采用緊湊的存儲形式,并且支持快速的隨機訪問,因此特別適合于存儲數量較少但訪問頻繁的數據。
字典
在Redis中,字典(dictionary)是一種用于存儲鍵值對數據的數據結構,也稱為哈希表(hash table)。字典是Redis中最常用的數據結構之一,具有快速查找、動態調整大小、哈希沖突處理、迭代器支持等特點,適用于各種數據存儲和操作需求,實現鍵值對存儲和快速查找。
字典以鍵值對的形式存儲數據,每個鍵都與一個值相關聯。在Redis中,鍵和值都可以是任意類型的數據,如字符串、整數、列表或哈希表。
字典利用哈希表實現,具備快速查找的特性。通過將鍵映射到哈希表的索引位置,字典能以常數時間復雜度(O(1))內查找、插入和刪除鍵值對,即使在大型數據集中也能保持高效。
此外,字典支持動態調整大小,隨著鍵值對數量的變化,能自動擴展或收縮內存空間,以適應數據量的變化。
在存儲數據時,如果產生了哈希沖突,字典可以采用開放尋址法或鏈表法等策略,根據哈希表的大小和負載因子選擇合適的沖突解決方法,確保查找性能高效。
跳躍表
跳躍表(Skip List)是一種基于鏈表的數據結構,它利用多級索引來加速查找操作,類似于平衡樹,但實現起來更加簡單,具有較好的平均查找性能。在Redis中,跳躍表用于有序集合(Sorted Set)數據類型的實現,提供了高效的有序數據存儲和檢索功能。
跳躍表通過維護多級索引,每個級別的索引都是原始鏈表的子集,用于快速定位元素。每個節點在不同級別的索引中都有一個指針,通過這些指針,可以在不同級別上進行快速查找,從而提高了查找效率。
跳躍表的平均查找性能為O(log n),與平衡樹相當,但實現起來更加簡單。跳躍表通過多級索引來實現快速查找,使得查找時間隨著數據量的增加而呈對數增長。但是跳躍表的空間復雜度相對較高,因為它需要額外的空間來維護多級索引。不過跳躍表的空間占用通常是合理的,且具有可控性,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調整級別和索引節點的數量,以平衡空間和性能的需求。
除此之外,跳躍表支持動態調整大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動擴展或收縮內存空間。當有序集合中的元素數量增加時,跳躍表會動態地增加級別和索引節點,以提高查找效率;當元素數量減少時,可以收縮跳躍表的大小,以節省內存資源。并且跳躍表的插入和刪除操作具有較高的效率,通過維護多級索引,可以在O(log n)的時間復雜度內完成插入和刪除操作。
單線程模型
Redis中的單線程模型是指Redis在其核心數據處理部分采用單一的主線程來執行網絡IO操作、接收客戶端命令請求、執行命令操作以及返回結果。Redis服務端的網絡IO和鍵值對讀寫操作都由一個線程統一負責,而諸如持久化、集群數據同步等任務則是由其他線程來執行。在單線程模型下,Redis服務器是單線程運行的,即每個客戶端的請求都是依次順序執行的。
而使用單線程所帶來的好處:
避免上下文切換:
多線程環境下,線程間的上下文切換會帶來額外的CPU開銷。Redis通過單線程模型消除了多線程環境下的上下文切換成本,使得CPU資源更多地用于執行實際的命令處理。
簡化數據操作的并發控制:
單線程模型確保了同一時間內只有一個操作在處理數據,因此不需要使用鎖機制來保護數據的完整性,避免了多線程編程中常見的鎖競爭和死鎖問題,從而提高了系統的執行效率。
內存操作性能優越:
Redis是一個基于內存操作的數據庫,大部分操作都在內存中完成,本身就有很高的執行速度。單線程模型下,內存操作無需考慮并發控制,因此能夠實現更高的內存讀寫效率。
在日常開發中,我們通常會使用并發編程來提高服務的吞吐量。這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Redis的單線程模型是否能夠充分利用CPU資源呢?
實際上,由于Redis是基于內存的操作,使用Redis時,CPU很少會成為瓶頸。相反,Redis主要受限于服務器內存和網絡帶寬。例如,在典型的Linux系統上,通過使用pipelining技術,Redis能夠實現較高的吞吐量,每秒可以處理大量的請求。因此,如果應用程序主要使用O(N)或O(log(N))的命令,它幾乎不會對CPU資源造成過多的負載。綜上所述,考慮到單線程模型的實現簡單且CPU很少成為瓶頸,因此采用單線程方案是合理的選擇。
單線程模型限制了Redis的并發能力。由于只有一個線程在處理請求,無法充分利用多核處理器的性能優勢,所以可能到達服務端的請求不可能被立即處理。那么Redis是如何保證單線程的資源利用率和處理效率呢?
IO多路復用技術:
Redis通過使用IO多路復用技術(如epoll、kqueue或select等),在一個線程內同時監聽多個socket連接,當有網絡事件發生時(如讀寫就緒),再逐一處理。這樣可以處理大量并發連接,并在單線程中高效地調度網絡事件,使得單線程也能應對高并發場景。所以Redis服務端,整體來看,就是一個以事件驅動的程序,它的操作都是基于事件的方式進行的。Redis的事件驅動架構如圖:
Redis的事件驅動架構是一種基于非阻塞I/O多路復用技術設計的高效處理并發請求的機制。在Redis中,事件驅動架構通過監聽和處理各種網絡I/O事件以及定時事件,使得Redis服務端能夠在一個線程內高效地服務于多個客戶端連接,并執行相關的命令操作。
事件驅動架構主要由以下幾個組成部分構成:
套接字(Socket) :
套接字是客戶端與Redis服務端之間進行通信的基礎接口,用于雙向數據傳輸。
I/O多路復用:
Redis服務端通過使用如epoll、kqueue等I/O多路復用技術,可以同時監聽多個套接字上的讀寫事件。當某個客戶端的套接字上有數據可讀或可寫時,內核會通知Redis服務端,而無需Redis反復檢查每一個套接字狀態。
Redis默認使用的IO多路復用技術確實是epoll。其主要優點如下:
并發連接限制
相比于select和poll,epoll沒有預設的并發連接數限制,能夠處理的并發連接數只受限于系統資源,適合處理大規模并發連接。
內存拷貝優化
epoll采用事件注冊機制,僅關注和通知就緒的文件描述符,無需像select和poll那樣在每次調用時都拷貝整個文件描述符集合,從而減少了內存拷貝的開銷。
活躍連接感知
epoll提供了水平觸發(level-triggered)和邊緣觸發(edge-triggered)兩種模式,可以更準確地感知活躍連接,僅當有事件發生時才喚醒處理,避免了無效的輪詢操作,提升了事件處理的效率。
高效事件處理
epoll利用紅黑樹存儲待監控的文件描述符,并使用內核層面的回調機制,當有文件描述符就緒時,會直接通知應用程序,從而減少了CPU空轉和上下文切換的成本。
文件事件分派器(File Event Demultiplexer) :
文件事件分派器是Redis事件驅動的核心組件,它負責將內核傳遞過來的就緒事件分發給對應的處理器。在Redis中,每個套接字都關聯了一個或多個事件處理器,如客戶端連接請求處理器、命令請求處理器和命令響應處理器等。
事件處理器(Event Handlers) :
事件處理器是Redis中處理特定事件的實際執行者。當文件事件分派器接收到一個就緒事件時,它會調用對應的事件處理器來執行相應操作,如讀取客戶端的命令請求,執行命令并對結果進行編碼,然后將響應數據寫回客戶端。
而對于Redis中設計的事件主要分為兩個大類:
通過事件驅動架構,Redis能夠在一個線程內并發處理大量客戶端請求,而無需為每個客戶端創建獨立的線程。此外,由于Redis的高效內存管理、數據結構優化和單線程模型,避免了多線程環境下的鎖競爭和上下文切換開銷,從而實現了極高的吞吐量和響應速度。
在Redis 6.x版本中,雖然引入了多線程處理網絡IO的部分,但核心命令執行依然保持單線程事件驅動的模型,以維持Redis原有的性能優勢。
IO多路復用模型
IO多路復用的核心在于內核關注的是應用程序的文件描述符而非直接監控連接本身。客戶端運行時產生的不同事件類型的套接字操作,會被內核捕獲。在服務器端,I/O多路復用機制負責收集這些事件并將它們加入事件隊列,隨后通過文件事件分發器分發至對應事件處理器進行處理。
以Redis為例,在其單線程模型下,內核不間斷地監測所有客戶端socket的連接請求和數據傳輸狀況。只要檢測到任何socket上有待處理的動作,便會立即將控制權轉交給Redis線程。這樣一來,盡管僅依靠單線程,Redis仍能有效地處理多個并發的IO流。
select/epoll等IO多路復用技術提供了一種基于事件觸發的回調模式,每當有不同事件發生時,Redis能夠迅速調用相應的事件處理器,始終保持在處理事件的狀態,從而提升了其響應速度。
由于Redis線程并不會因為等待某個特定socket的IO操作完畢而停滯,它可以流暢地在多個客戶端間切換,即時響應每個客戶端的不同請求,從而實現在單線程環境下對大量并發連接的有效處理和高并發性能。
簡單高效的通信協議
Redis Cluster在集群內部通信中借鑒了Gossip協議的理念,采用了一種基于Gossip風格的消息傳播機制。這種機制能夠有效地將集群狀態和節點信息在集群中的各個節點間進行快速傳播和同步。類比于流行病的傳播模型,Gossip協議允許節點隨機選擇鄰居節點進行通信,從而在全網狀結構中快速傳播更新。
Redis Cluster、Consul和Apache Cassandra等分布式系統都采用了Gossip協議或者類似的機制來維護集群的健康狀態和一致性。通過Gossip協議,節點們可以高效地共享和更新集群的元數據,如節點加入、離開、故障轉移等信息。
然而,純粹的Gossip協議在實踐中可能存在信息冗余的問題,即已接收到某一信息的節點在后續的傳播中可能會收到相同的信息。為了避免這種冗余和提高通信效率,這些系統通常會對Gossip協議進行優化,例如在節點間記錄已知信息的狀態,避免重復傳播已知的更新。即便如此,Gossip協議仍然是在大規模分布式系統中實現高可用性和強一致性的有效手段,其高效性體現在只需局部通信即可逐漸達成全局一致性,同時具備良好的擴展性和容錯性。
總結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如何在面試中回答Redis為什么快的原因:
純內存操作:
Redis利用內存進行數據存儲,其操作基于內存讀寫,由于內存訪問速度遠超硬盤,使得Redis在處理數據時具有極高的讀寫速度。特別是對于簡單的存取操作,由于線程在內存中執行的時間非常短,主要的時間消耗在于網絡I/O,因此Redis在處理大量快速讀寫請求時表現出卓越的性能。
單線程模型:
Redis采用單線程模型處理客戶端請求,這一設計確保了操作的原子性,避免了多線程環境下的上下文切換和鎖競爭問題。這使得Redis在處理命令請求時能夠保持高度的確定性和一致性,同時也簡化了編程模型,降低了并發控制的復雜性。
IO多路復用技術:
Redis通過采用IO多路復用模型,如epoll,能夠在一個線程中高效地處理多個客戶端連接。單線程輪詢監聽多個套接字描述符,并將數據庫的讀、寫、連接建立和關閉等操作轉化為事件,通過自定義的事件分離器和事件處理器來高效地處理這些事件,從而避免了在等待IO操作時的阻塞。
高效數據結構:
Redis的整體設計圍繞高效數據結構展開,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全局哈希表(字典),該結構提供O(1)的平均時間復雜度,并通過rehash操作動態調整哈希桶數量,減少哈希沖突,采用漸進式rehash避免一次性操作過大導致的阻塞。
除此之外,Redis還廣泛應用了多種優化過的數據結構,如壓縮表(ziplist)用于存儲短數據以節省內存,跳躍表(skiplist)用于有序集合提供快速的范圍查詢,以及其他如列表、集合等數據結構,均針對不同場景進行深度優化,確保了在讀取和操作數據時的高性能。
作者:碼農Academy
鏈接:https://juejin.cn/post/7350652060872310793
該文章在 2024/11/18 16:38:00 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