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Tony花了4080元,在電腦城給自己攢了一臺臺式計算機。“當時這個價格只能配到入門級的機子,不像現在4000元可以配到很不錯的機子,但是我已經很知足了。”十年后,在北京中關村的電腦廠里,“攢機”因為檔次太低,早已被清理出局;當年人頭攢動的電腦城,如今門可羅雀;而那些一度炙手可熱的國產電腦品牌,也轉行另謀生路。外資品牌的日子也不好過,在IBM的率領下,越來越多的PC企業選擇轉型“去PC化”。
日前,行業研究公司IDC和Gartner均表示,在2012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超過8%。而Gartner的另一份預測數據更打擊了PC廠商信心,其預計2012年全球PC出貨量將為3.63億臺,相比去年的3.65億臺縮水0.4%,這將是2001年互聯網泡沫之后PC市場的首次萎縮。
十年間,PC這個光鮮耀眼的行業,就此悄然落幕,在夕陽中,尋找轉機。
關鍵詞:IBM退出PC
一次義無反顧的放棄
2004年底,IBM將旗下PC業務以12.5億美元的價格,轉讓給聯想集團。
這段被稱為“蛇吞象”的收購,給聯想爭取到全球PC領域第三的名次,同時換來品牌和技術;而對IBM而言,則是甩掉一個利潤趨薄的包袱。
聯想老帥柳傳志后來回憶稱,“當時很少有人看好這筆交易,風險太大。”而當時,也很少有人能想到,賣掉全球最響亮的PC品牌及業務,會是IBM走向百年老店的關鍵一步。
事實證明了IBM的預見力。2009年前后,此前在公開場合互相攻擊的全球四大PC巨頭惠普、戴爾、宏碁、聯想,口水戰逐漸減少。
受利潤變薄影響,行業開始出現“IBM化”趨勢。
IBM化的典型是惠普和戴爾。前者在那一年開始加速從打印成像、PC業轉向以IT服務為主的平臺化模式,并持續涉獵軟件與服務,連續完成多起收購。而戴爾也加速在服務器領域的布局。
2010年,國內老牌IT企業方正集團將PC業務出售給宏碁公司,淡出PC江湖,轉型行業應用解決方案。
2011年2月,戴爾CEO邁克爾·戴爾在電話會議中宣布,為保護利潤率,該季度戴爾選擇縮減部分PC銷量,將重點從PC轉移到其他領域。“我們已經不再是PC公司了。”
2011年8月,惠普CEO李艾科也在一次財報會議后的電話會議中宣布,惠普將關閉WebOS的硬件業務,剝離PC業務,102億美元并購英國第二大軟件軟件廠商Automy。
盡管隨著李艾科的下臺,惠普并未真正舍棄PC業務,但其業務重心早已偏移,今年第三季度,其PC業務終被聯想趕超。
這一變化也從側面說明,PC業務已經不是這些行業巨頭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品牌“死”去
“擠水分”擠掉小品牌
這十年,PC行業“城頭變幻大王旗”。全球PC行業老大的寶座,從戴爾交給惠普,惠普今年又交給聯想。而前六的位次,也是每年更新。
但在這些鮮花和掌聲之外,更多的PC品牌的命運更加可悲,或者悄然死去,或者逐漸隱退,或者轉手賣人。
還記得“長城”、“七喜”、“神舟”、“清華同方”這些當年紅極一時的電腦品牌嗎?
還有人記得當年PC行業如日中天時,TCL、海信等家電企業,也紛紛殺進,大舉造電腦嗎?
如今在電腦城里,這些曾經家喻戶曉的品牌早已難覓其蹤跡。
2006年,行業慘烈的價格戰已讓PC廠商利潤大跌,此后幾年,幾大國產品牌企業的日子越發艱難。2006年長城電腦實現凈利潤6045.3萬元,同比下跌82.08%;七喜控股凈利潤為5792.2萬元,同比減少29.40%;方正科技和同方股份略有增長。而到2008年,國產PC品牌幾乎全線虧損。
2009年第一季度,七喜凈利潤同比下滑超62%,方正科技凈利潤同比降低68.18%。
2011年業績下滑后,長城電腦出現虧損嚴重,這個被譽為“第一品牌”的長城電腦不得不面臨全線的危機。
長城電腦發布的2012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4.63億元,同比下降7.76%;歸屬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31億元,同比暴跌325.67%。
業內專家認為,專賣店減少,品牌渠道都在沒落,在PC領域,長城電腦已經放棄了自我救贖。而在以前所依賴的政府采購這塊,本身采購在整體下滑,其次這塊份額中有大部分要分給聯想,小部分還要照顧跨國品牌,長城已經難再分一杯羹了。
而四次沖擊IPO的神舟電腦則顯得更加悲情。
2002年“四千八百八,奔4扛回家”廣告首次在央視播出,神舟電腦市場份額迅速提升到3.7%,進入全國臺式機銷量排名前五位,驚艷行業。而今年7月,神舟電腦第四次IPO提交的財務數據卻顯示,神舟電腦的主營業務依賴零配件,而電腦整機業務增長乏力。2010年神舟電腦整機收入增長 1.5%,零配件卻增長30%。
而TCL、方正等企業,則先后放棄PC業務。
關鍵詞:聯想稱雄
從后來者到全球老大
聯想這桿IT大旗,在這十年里迎風飄揚,從國內走向國際,從一個無名小卒,成長為全球PC老大,可謂傳奇。這恐怕也是這十年,國內PC企業里,唯一的一抹亮色。
在PC行業出現“IBM化”趨勢時,還同時存在另一股“蘋果化”趨勢。聯想則是“蘋果化”的堅定執行者,聯想柳傳志和楊元慶也一直喜歡將蘋果視為最大敵人,希望至少在中國市場能超越蘋果。或許正是蘋果“專注”的思路,引得聯想走上稱雄之路。
2005年,聯想收購IBM PC業務的交易正式完成。但在隨后幾年里,聯想的國際化旅程其實并不順利,甚至一度出現虧損。
情況危急之下,已經隱退的老帥柳傳志只得復出江湖,為聯想制定“進攻加防守戰略”,在隨后一年內,聯想完成扭虧為盈。2010年后,聯想不斷提速國際化步伐,在海外展開多起并購,并加大海外市場投入。于此同時,將業務領域擴展到智能手機和電視領域。
當然在這十年里,聯想也走過不少彎路。
比較典型的一個案例是,2008年3月,聯想宣布以1億美元的價格向弘毅投資等投資公司出售聯想移動,目的在于專注發展PC的核心業務。2009年蘋果iPhone熱賣,推動移動互聯網市場迅速發展,聯想只得花掉2億元重新購回聯想移動業務。
站在全球PC行業的頂端,此時聯想的視野更加開闊。在上月聯想新品發布會上,楊元慶表示,未來聯想的目標將在PC+時代成為領軍企業,包括智能手機、電視、平板電腦在內的多種電子終端產品。
不過在這個領域,聯想面臨的敵人將更加強大。除蘋果外,還有微軟、谷歌、三星,壓力不可小視。
關鍵詞:平板電腦
windows系統的殺手
嚴格考究起來,平板電腦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微軟提出來的,但讓這個概念深入人心的企業卻是蘋果。
讓微軟想不到的是,這個原本看上去都不像電腦的玩意,卻對其定義的傳統PC產生嚴重威脅,并導致其windows操作系統銷量下滑。
最讓微軟想不到的應該是,以賣軟件起家發家的微軟,在2012年后,也要學習蘋果,參與硬件生產工作。
從這個角度看,蘋果2010年發布的iPad,確實撬動了整個PC產業。
2010年,蘋果首款平板電腦iPad的出現,一方面宣判了上網本產品的死刑,另一方面也叩響了后PC時代的大門。
在彼時,iPad也近乎成為平板電腦的代名詞。據蘋果公司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蘋果iPad的累計銷量已達1億臺。而全球每年PC總銷量也不過9000多萬臺。
iPad很快有了眾多追隨和模仿者,喬布斯厭惡地稱之為“copycat”。
三星、華碩、宏碁、戴爾、聯想,甚至連國美、中移動這樣的跨領域企業,也跟著推出平板電腦。在2011年,搭載Android操作系統的平板電腦如雨后春筍般大規模上市,平板電腦市場也順勢快速成型,并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狀態。
平板電腦顛覆并不僅僅是觸控方式和電腦外觀,還有PC行業的盈利模式和產業鏈。
同傳統PC“一次銷售”模式不同,消費者購買平板電腦后,還會持續為應用商店里的內容和服務付費。也正因于此,蘋果iPad利潤率高達50%,而傳統PC的利潤率僅為個位數。
在這種局勢下,傳統PC領域的霸主微軟公司,也終于坐不住了,推出微軟首款平板電腦surface,以及適用平板和PC的操作系統windows8。
平板電腦是否會對PC行業產生更深刻的沖擊?就像站在2002年,很難料想今天PC行業的狀態一樣,未來十年PC行業的發展,同樣不可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