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是該免費還是付費?用戶和開發商都同樣苦惱
當前位置:點晴教程→知識管理交流
→『 技術文檔交流 』
時間就是金錢,而應用卻也不會“一顆永流傳”。不管你在Oink上花了十天或是在Stamped上耗了百日,這些時間有如江水,一去不返。(注:Oink被關閉,Stamped被Yahoo收購)你用你的日月年華,在Spotify上費心炮制了一個精品歌單,它就像是羈絆,綁住了你,不讓你輕易地移情別戀到Rdio或是Rhapsody身上。如果蘋果當真把Foursquare買下,用以補足其差強人意的地圖應用,那么,它就很有可能會把你成百上千的簽到瞬間化為烏有(指關閉Fousquare的簽到服務)。 盡管免費應用有上述的潛在風險,但免費卻成了現今絕大多數移動應用的首選商業模式。發展模式的設計也很簡單:用免費來吸引用戶,迅速發展,然后在應用里插入廣告創收或是被收購套現。對消費者而言,免費模式留給他們的選擇少的可憐:要么眼睜睜看著花在應用上數不清的時間付諸東流,要么把自己的私人數據拱手賣給營銷人員——產品免費時,你自己就成了產品,這個道理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所以,面對似乎注定要“背叛”我們的應用,哪怕它們在剛開始有多酷,我們是否還要在上面投入時間(我們最寶貴的資產)?付費應用會是答案嗎?又或者我們還需要點更復雜的東西,讓開發者繼續留在這個行當? 上周三,食譜分享網站Punchfork被Pinterest收購。TechCrunch的評論員Kevin Rank心有不忿:“Punchfork太讓我喜歡了,但這都算什么啊。”Pinterest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關閉Punchfork的服務。“又要把我所有的信息都打包出來了,這真讓人蛋疼。”他在郵件里說道:“我覺著我都有些習慣甚至是麻木了,在社交媒體服務領域這樣的情況尤其常見。事情發生了,我不悲不喜,老老實實遷徙便罷。我沒時間把積攢下來的231個Likes遷走,只好把收藏的東西帶走了事。”對此,我們早已司空見慣。 從免費到付費 “稍后閱讀”應用Pocket(曾用名Read It Later),最早是作為付費應用走向市場的。“當時我們能通過付費應用賺到一些錢,但卻不足以保證我們的長期發展。”創始人和CEO Nate Weiner表示。要活下來就意味著要做大,也就意味著要走向免費。Weiner承認,開發者和用戶之間的信任關系會因免費二字而招致損害。“我的確注意到了免費應用帶來的信任問題,自四月份放棄付費版本以來,我也為此大為苦惱。The Verge上每出現一篇Pocket的文章,就會有人留言表示擔憂我們會不會把用戶給賣了,或是被收購,甚至被迫關閉。他們的擔憂我都懂。對你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別人再怎么懷疑都不為過。” 對大多數人而言,失去收藏的食譜或是書簽尚能忍受,但我們在社交應用Path里留下的那些親密時光呢?Path似乎沒有打算要尋找買家,對如何贏利也不甚關心,尚未被大眾接受的他們雇傭著硅谷里最具才華和設計師和工程師,這讓他們成了人才收購的重要目標。假如Path不幸創業失敗,這家公司很有可能就會像Stamped一樣,允許你導出數據。但也有像博客平臺Posterous這樣的公司,只在被收購九個月后才提供數據導出功能。 一個進退維谷的局面出現了:用著免費應用的我們很難獲得安全感,這就意味著說服用戶在應用上投入時間、為應用賦予價值會變的更加困難。鼓勵用戶付費、開發者收費,打造一個更健康的應用生態系統,在開發者社區里這樣的呼聲越來越高了。Pinboard的創始人Maciej Ceglowski在討論這個話題時曾這樣寫道:“對那些不向你收費的小作坊式的項目,請避而遠之吧…如果你深愛的一個小網站沒有商業模式,情況會怎樣?向開發者們大聲疾呼吧!告訴他們,你再也不想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好項目以失敗收場,你愿意掏出真金白銀,讓他們繼續發展下去!”Ceglowski的想法固然崇高,但付費應用也同樣存在著風險。據市場研究分析公司Canalys的數據,11月份蘋果App Store總營收有將近一半被25家開發商拿下,他們中的大多數開發的都是Zynga的Poker一類的免費增值游戲。付費應用的標準高的驚人,而能做大的寥寥可數。要么生,要么死,就是這么殘酷(或是勵志?)。 Mac和iOS上的日記應用Day One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款付費應用,最近被蘋果評為了2012年美國區最佳Mac應用。“我們自然地、有機地發展著這家公司,因為它的商業模式是行得通的。”創始人Paul Mayne表示,“對比絕大多數的創業公司,我們很不一樣。”為了啟動Day One的開發工作,Mayne存錢存了一年。“我還從好朋友Matt Wigham那兒獲得了極好的建議,他聯合創立了Big Cartel公司。他和他的合伙人再開始的時候兼職開展自己的項目,慢慢地開發著付費產品,到了恰當的時候,再辭職出來全職創業。過了七年,他們的員工人數達到了18人,雖慢卻很穩定。” Day One要走上付費道路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沒有人會愿意讓自己的日記內容被變賣給廣告商。但Facebook似乎就用了類似的做法——你在Facebook上面和朋友分享私密照片和近況。盡管Facebook的banner廣告并不總是出現,但不可避免的是,你喜歡的Pages會被用來向你推送廣告。“在需廣告支持的社交網絡里,隱私問題是與生俱來的。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為我們在乎的服務付費。”The Atlantic的Alexis Madrigal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這樣寫道。他舉了Instagram的例子(前段時間,為了更符合Facebook的利益,Instagram修改了服務條款,引起軒然大波),“用戶得清楚知道,在一款應用或一項服務上收集或分享信息時,這條信息歸誰所有、以及該信息將被如何使用。”Oliver Waters這樣表示。他是d3i的創始人,開發過日記應用Momento。 而密碼管理應用1Password這類小眾產品則有截然不同的做法。開發商AgileBits清楚的很,1Password是登不上榜單前列的,于是他們就走了另一個極端:該應用在Mac上收費49.99美元,在iOS上收費17.99美元,以保障公司能正常發展。“付費應用是行得通的,因為它們提供的優秀體驗是客戶所需要的。”AgileBits的David Chartier表示,“交易在你和產品提供者之間展開,這樣,'責任'這種良好的關系就產生了,而這種關系是你無法通過其它方式獲得的。”和其他開發商一樣,AgileBits可以通過“免費試用,再付費升級”的機制,降低許多用戶的門檻。可惜的是,蘋果目前似乎還沒有提供這樣的功能。 在獲得用戶的信任以及他們的時間上,Day One的開發人員還有自己的策略。“在我滿腔熱情投入到某服務之前,我會先確定兩樣事情。”Day One的開發人員Ben Dolman表示,“第一,該服務會否為我的數據導出提供人能讀懂的格式?第二,該服務會否為我的數據導出提供機器能讀懂的格式?(例如,完整的JSON導出格式就能確保我的所有推文在將來能被其它應用讀取并修改。)”Day One提供了所有這些選項,應用4.99美元的售價也明顯高于行業標準。 付費的新辦法 付費的道路并不好走,用戶輕松付費一次,就享受了“終身服務”,而應用背后的開發商還要想辦法支付員工薪水和服務器成本。保持產品生命力的一個良好辦法是,說服用戶進行多次付費。目前主要有兩種做法:應用內購買和訂閱。紐約的創業公司FiftyThree所開發的免費繪畫應用Paper就完全通過應用內購買獲得營收。憑借優異的設計,Paper獲得了蘋果的設計大獎,它創新的買(筆)前試用系統也受蘋果贊賞,被奉為典型。許多游戲也提供應用內購買服務,比如道具,但它們通常都不具備長期價值,而Paper則完全扭轉了應用購買的這種負面聯系。“應用市場整體上還處于早期階段,大家會在商業模式上做各種不同的試驗和探索。”FiftyThree的聯合創始人Georg Petschnigg表示。 “我們綜合考慮了設計、技術和商業三個方面,最終選擇了應用內購買的模式。”Petschnigg這樣說道,而顯然,內購是行得通的。Petschnigg透露,FiftyThree正在招兵買馬,已躋身進入iPad營收的前20。他表示:“在'單次付費,終身服務'的模式下,顧客的終身價值就被限制住了,而許多應用開發者會在一年后就失去了發展的勢頭。相反,我們的開發工作一直在加速進行。”App Cubby的David Barnard總結的很好:“可持續應用開發的未來在于,盡可能多的提供價值,服務那些愿意為更多價值付費的用戶。” 談到對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有利的付費辦法,訂閱模式不得不提。“你可以算筆賬,”新型日歷服務Sunrise的聯合創始人Pierre Valade表示,“公司要想可持續發展的話,只一次付費是行不通的。”Dropbox和GitHud的每月訂閱模式就運轉良好,而Spotify也快摸索出可行的模式出來了——為了吸引用戶,這三家公司都提供了期限較長的、獨特的免費試用資格。各類雜志早就證明了20美元/年訂閱模式是可行的,哪怕人們認為,作為媒體的一種的雜志已經日落西山,但它們的價值主張仍然是在的。試想一下,Flipboard的2000萬用戶會愿意為平板上的這款最佳雜志閱讀應用每月付上幾美元嗎? 花5美元買個郵件應用,乍一聽起來你可能會覺得荒唐可笑,但如果換個說法,你可能就不會這么想了。為自己每天使用的郵件應用支付每月5美元的費用,因為是每天都要用,這個價格就不會顯得那么離譜了。但是,除非用戶足夠多,要不然哪怕最好的郵件應用也賺不了大錢。“顯然,訂閱就是解決辦法。”Sparrow的聯合創始人Dom Leca表示,“但App Store并沒有提供很好的訂閱服務。”App Store主要為Newsstand和應用內購式訂閱而設計,但卻不是你能隨時更改的預付訂閱模式(up-front subscriptions)。 可惜的是,不等Sparrow試驗完成進行中的付費模式,它就被Google收購了。說到底,付費和免費,并不是看起來的那么非黑即白。像Sparrow和WhatsApp這么優秀的付費應用也躲不開被收購的命運。一些創始人想著要賺個盆滿缽滿,但也有一些只權當謀生而已。 Tapity的開發者Jeremy Olson在博文中表示,可能會帶著“未經測試”的模式出現,而這有可能帶來應用的新時代:應用的存活期不再只有一載,而是十年。我們在等待創新出現的同時,用戶可能也需要重新思考在應用上投入時間的新的方式。Day One的創始人Mayne表示:“不管是接受廣告、或是'出賣'你的數據、抑或是干脆放棄某服務,我認為用戶已經開始意識到了選擇免費應用和服務背后存在的成本。” via TheVerge 該文章在 2013/1/9 22:16:25 編輯過 |
關鍵字查詢
相關文章
正在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