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件追蹤的重要性比肩于實物投遞。”曾有多位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強調快件追蹤的重要性。為規范國內快遞業參差不齊的信息服務,國家郵政局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快件跟蹤查詢信息服務規范》。如今,快件信息不僅有跡可循而且有法可依。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各大快遞公司,為消費者探秘快件追蹤背后的故事。
人手一“槍” 全程追溯
快件追蹤既向消費者展示了所寄快件的“生命周期”,又確保了快件配送的安全以及準確性。為實現快件信息全場記錄,順豐、EMS、圓通等公司為快遞員配備了一個無線手持終端,這個類似PDA(掌上電腦)的設備俗稱“巴槍”。
早在十幾年前外資快遞企業就已經實現全“巴槍”管理,順豐是國內最先引入這項技術的快遞企業,在順豐每個快遞員入職后都會配發“巴槍”。據順豐相關負責人介紹,順豐在使用“巴槍”初期都從韓國進口,每臺7000多元,重達2公斤。隨后,順豐的IT研發部不斷研發升級產品,現在快遞員攜帶的“巴槍”已是第四代,成本每臺3000多元,重量也降到0.5公斤左右。
人手一“槍”讓順豐“收一派二”和快件全程跟蹤成為可能。據順豐客服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所謂的“收一派二”是順豐要求快遞員在客戶打電話下單后1小時內上門收件,快件到達點部后,要在2小時內送到客戶手中。“消費者通過電話客服下單,信息只需10秒就可傳送至快遞員的‘巴槍’上,有效提高快遞員的工作效率。”同時,快件一旦開始遞送,每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都需要用“巴槍”掃描快件上的條形碼,以便系統和消費者隨時跟蹤。此外,它還有運費結算,查詢收派件范圍和拍照功能。
定位系統實時監控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圓通快遞也從2009年起與IBM合作,投入6億元建立開發信息技術平臺,目前也已給一線快遞員配備了“巴槍”。雖然“巴槍”功能強大,但其只能負責快件在收件環節的信息采集和處理,進行全程監控則需要一整套復雜的系統。為了方便客戶對快件配送情況進行追蹤,北京商報記者曾在中外運敦豪的分揀中心內看到,中外運敦豪在配送車輛內均裝有定位系統。
中外運敦豪在京建設的質量控制中心是所有作業控制的神經中樞,可以在全國作業范圍內提供動態監控和預先危機管理。據介紹,每臺車的定位系統都將配合快遞員的手持終端,將信息及時反饋到相關部門,對自收件至最終派送的所有運行狀態進行7×24小時實時監控。
雖然與國際巨頭相比國內快遞企業仍存在一定差距,但目前,國內不少快遞企業也已經配備了類似的系統對快件進行追蹤。在順豐北京總部,其也運用類似系統,對快件的整個“生命周期”——收派、分揀、市內運輸、中轉分撥以及城市間運輸進行監控。
高成本信息平臺
規范快遞業信息服務并非一蹴而就。在調查過程中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宅急送、圓通等快遞企業均出現過快遞員提前代簽的事件發生。同時,有消費者向記者反映,在網購時經常出現貨物出倉后信息長時間消失,打電話追問快遞公司,得到的回答總是“在路上”,但快件具體在哪卻不得而知。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多數快遞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缺乏體系性的引導。另外,由于快遞信息化建設所需成本較高,多數快遞企業對此望而卻步。資料顯示,在快遞物流領域開發一個業務軟件大體報價30萬元起;開發一套系統,起碼要300萬-500萬元;一個占地3000畝左右的物流園區,信息系統建設的規劃費用大約為3800萬元。
“目前,國內快遞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缺乏標準模式、流程,就難以推出標準化的系統。能否像財務軟件一樣推開,將極大地節約企業信息化成本,有效提升整個行業的信息化進程。”
該文章在 2013/3/27 18:13:45 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