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進越美 回顧Android進化史
" 為什么這么多年來我還是喜歡當初的那個 TA,但那些做 UI 的設計師卻在不停地變換著審美標準?",當筆者把手中的 Google Nexus 5 升級到最新的 Android 5.0(代號 Lollipop,棒棒糖,也稱為 Android L)后,向自己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然而五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Google 的 Android 系統以直接地或是間接地聯系方式,和屏幕前的絕大多數人一起走過了這段時光。猶如長者口中常說的那句 " 女大十八變 " 的諺語一般,漸漸成熟的 Android 系統如今也變得越來越好看了。 對此,很多媒體對于 Android 5.0 的更新均給予了正面的評價,可見在這個看臉的時代,評判好與壞的標準就是這樣簡單直接。那么借此機會我們不妨從最初的的 1.0 版本開始,回顧這一系統的整容經歷,看看 Google 在這五年間都做了什么? Android 系統在五年時間內快速成長(圖片來自 Google) 谷歌旗下、Linux 內核、免費開源、甜點命名,基本上每次我們聊 Android 系統的故事都不能免俗的提到這些內容,而這四個關鍵詞依舊適用于今天的 Android 5.0 系統。不過表面看似波瀾不驚,但 Google 與 Android 的關系卻有著一些微妙的變化。 代號棒棒糖的 Android 5.0 系統帶來了絢麗的 UI 與交互 四個關鍵詞中,甜點命名與每次 Android 系統的重大更新息息相關,但 Google 授予 " 甜點 " 名稱的時機與系統大版本號的變化并無一一對應關系,所以我們先通過一個表格,匯總一下 Android 系統在近五年來都有做過哪些更新,以及對應的甜點。 介紹完版本號與甜點的對應關系,筆者還想跟各位分享一下 Google 公司近兩年對待 Android 系統(主要是一些第三方定制 ROM 的興起)的策略變化。當然如果您只在乎 Android 系統交互界面上的變化,可以直接點擊下面的連接跳轉至第三頁。 1.Google 旗下 美國 Google 公司的現任執行董事埃里克 · 施密特,在 2006-2009 年間曾經是蘋果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當時他還兼任 Google 公司的 CEO。由于 Google 在 2005 年收購了安迪 · 魯賓的 Android,所以喬布斯在 iOS 系統發布后也很擔心兩家公司的關系。 Google 在 2005 年收購了 Android 并在 2008 年發布了第一版(圖片來自 BussinessInsider) 在《喬布斯傳》這本書中有記錄說:施密特曾像喬布斯保證不會去觸碰手機操作系統。然而隨著一段 Android 系統的展示視頻在 YouTube 上的釋出,兩人的約定以這種方式而告終。施密特于 08 年離開蘋果公司,同年 9 月 Android 系統正式發布。 2.Linux 內核 Linux 作為免費開源的系統內核被廣泛的移植到各種設備上,其提供了 CPU 進程管理、存儲系統、文件系統、設備管理驅動、網絡通信和系統調用等模塊。但單獨的內核并不不代表完整的系統,它還需要加入運行庫、交互界面等其它的內容。 經過一段時間的分離 2012 年 Linux 內核開始融入 Android 代碼(圖片來自 Linux kernel.org) 就像 Windows NT 內核可以構成 Win 8、WP 8.0 系統一樣。Android 也是在 Linux 的基礎上引入了 Dalvik 虛擬機、Webkit 引擎、SQLite 數據庫、OpenGL 圖形 API,以及 GUI 圖形交互界面構成的。如今 Android 5.0 正式引入了 ART 應用運行環境。 3. 免費開源 Google 公司于 2007 年 11 月 5 日宣布組建的一個全球性的聯盟組織——開放手機聯盟。這個聯盟將會共同開發名為 Android 的開放源代碼的移動系統。這個開放源代碼項目的名稱為 Android Open-Source Project(簡稱 AOSP),提供基礎功能。 知名的 CM 團隊就是在 AOSP 的基礎上做定制 ROM 的(圖片來自 CM) 然而現如今的 Android 系統,其實是 Android+GMS 服務包,GMS 包括 Google Play、Gmail、YouTube、Google Calendar 等等。Google 通過捆版的方式來推廣 Android 系統,所以免費開源的說法已經變了味道,人家也需要錢才能生存下去。 從這一頁開始我們正式進入主題,看看每一代 Android 系統都有哪些變化。那么在這里我們將不以甜點命名的授予為節點,而是以系統大版本號的變化為分頁依據,結合圖形交互界面的變化與系統功能的變化,做一個簡要的更新內容匯總。 ■ Android 測試時代 2009 年 4 月,HTC Dream 發布,該機采用了側滑彈出式全鍵盤的設計,使用了軌跡球與功能鍵組合的導航方式。這款機器在上市時搭載的是 Android 1.0 系統。但其實在 Android 1.0 系統之前還有兩個兩個測試版本,為 Android0.5、0.9。 最初用來開發 Android 系統的原型機長這個樣子(圖片來自 Ars Technica) Android 0.5 Milestone 3 丨確定三枚功能鍵 開發 Android 的原型機是一款全鍵盤手機,HTC G1 也帶有全鍵盤設計,這是因為最開始的 Android 系統并沒有設計用于觸屏設備的虛擬鍵盤。但在這版系統中,谷歌已經確認了對未來影響深遠的三枚導航功能鍵:主鍵、菜單鍵、與返回鍵。 Android 0.5 Milestone 5 丨確定系統主框架 可以看出,最初的 Android 0.5 Milestone 3 版系統與我們現在所見到的 Android 系統有很大的差別,最初的版本甚至不支持觸控操作。而在隨后的 Milestone 5 版本中,Android 系統的主框架。 Android 0.9 Beta 丨漸漸熟悉的 UI 到了 Beta 版測試階段,界面的樣式離我們當初所熟悉的那個 Android 系統越來越近。桌面插件、文件夾、狀態欄、應用抽屜等經典設計不見均有出現,這個時候離我們最終在 HTC G1 上看到的 Android 1.0 已經不遠了。 ■系統代號問題 從 0.9(Beta 版)開始 Android 系統就有了版本代號,0.9 版系統的代號為 Astro(阿童木)、隨后的 Android 1.0 版的代號為(Bender),而為了避免商標問題,Google 隨后將系統代號改為甜點,所以 Android 1.5 就從字母 C 開始了。 Android 系統最開始的代號是以機器人的名字來命名的(后來因為商標問題改甜點了) ■ Android 1.X 時代 如我們在前面所說,Google 現任董事長施密特先生在 2008 年初辭去在蘋果董事會中的職位,同年 10 月 Google 就正式發布了 Android 1.0 版系統,并伴隨一臺我們熟知的硬件設備—— HTC G1 ( T-Mobile 定制,我們也稱之為 HTC G1 ) 。 第一款公開發售且使用 Android 系統的手機(HTC Dream,也稱 G1) Android 1.0 丨 2008 年 10 月丨 Bender(發條機器人) 1. 引入 Google 服務 2. 引入 Android Market 3. 頂部通知欄 4. 桌面小插件 5. 桌面文件夾 6. 屏幕旋轉功能 7. 圖案解鎖功能 Android 1.0 的桌面啟動器和 Android 0.9 Beta 幾乎沒有區別(圖片來自 Ars Technica) Android 1.0 系統的出現帶來了很多蘋果 iOS 系統所沒有的特性,外加這是當時一款開源的手機操作系統,所以得到了開發者和用戶的歡迎。當然我們還得說 HTC Dream 這款機器也有著非常不錯的硬件設計。 最初的 Beta 版 Android Marker 版應用市場(圖片來自 Ars Technica) 圖案解鎖屏幕功能也是在 Android 1.0 版系統中就已經加入的(圖片來自 Ars Technica) 從 Android 1.0 開始 Google 就開始植入自家的網絡服務(圖片來自 Ars Technica) Android 系統在 1.X 版本時代主要經歷了兩次大更新,它們分別是 Android 1.5(Cupcake,紙杯蛋糕)與 Android 1.6(Donut,甜甜圈)。1.5 版系統中加入了虛擬鍵盤,HTC Magic 因此取消了物理鍵盤,一大波觸屏 Android 隨之而來。 Android 1.5 丨 2009 年 04 月丨 Cupcake(紙杯蛋糕) 1. 虛擬鍵盤出現 2. 采用 WebKit 瀏覽器 3. 簡體中文語言 Android 1.5 版系統中加入了虛擬鍵盤(HTC Magic 成了首款全觸屏 Android 設備) 上市即搭載 Android 1.5 版系統的 HTC Magic(簡稱 HTC G2) Android 1.6 丨 2009 年 09 月丨 Donut(甜甜圈) 1. 相機 UI& 相機接口更新 2. 支持更多的屏幕分辨率 3. 支持 CDMA 網絡 4. 加入手勢操作框架 5. 加入私有 VPN 的支持 6. 中文輸入法加入 相比于 Android 1.5 版系統,1.6 版系統主要是做了功能方面的升級,加入了手勢操作框架(跟蘋果的邊緣手勢操作不同),加入對 CDMA 網絡的支持。UI 設計方面,改善了相機的取景器界面,另外就是加入對更多屏幕分辨率的支持。 Android 1.6 系統在預裝應用的 UI 方面做了比較大的調整(特別是相機模塊) 對于 Android 系統本身來說,1.6 版本的更新相對比較平淡,但對于整個 Android 生態圈來講,此時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出現了,那就是 HTC 基于 Android 1.6 版系統定制的 HTC Sense UI 出現了。HTC 對于 Android 系統初期的貢獻功不可沒。 HTC 基于 Android 1.6 做了 Sense UI(HTC Hero 成為首個搭載定制 UI 的 Android 手機) ■ Android 2.X 時代 時隔一個月的時間,Google 對 Android 系統進行了大范圍更新,系統版本號進入 2.X 時代。但官方直接略過了 2.0 和 2.0.1 版本直接發布了 2.1 版系統,代號為 Eclair(松餅),另外伴隨 Android 2.0 系統一同登場的還有 MOTO 的回歸之作 Milestone。 MOTO 的 MileStone(XT702)是首款搭載 Android 2.0 系統的設備(圖片來自 MOTO) 那么 Android 2.X 時代是該系統在功能上做快速補充的一代,除了前面提到的 2.1 版外,還有代號為 Froyo(凍酸奶)的 2.2 版和代號為 Gingerbread(姜餅)的 2.3 版。另外,三星 GALAXY S2 和 Google 自家 Nexus One 等機型也在此時亮相 Android 2.0、2.0.1、2.1 丨 2009 年 10 月丨 Eclair(松餅) 1. 優化硬件速度 2. 系統界面樣式調整 3. 動態壁紙功能加入 4. 虛擬鍵盤樣式調整 5. 支持微軟 Exchange 6. 瀏覽器界面調整 Android 2.0 系統當時的樣子(不得不說當時的工業設計真是遠超 UI 設計 ...) 在這個版本中,系統 UI 樣式做了大范圍的調整,在桌面小插件和應用中大量使用黑色啞光效果的背景,應用圖標進行了重繪,加入了動態桌面壁紙。應用抽屜的提手改為了方形矩陣圖標,主界面的頁面指示器也被放到了屏幕下方的兩側。 Android 2.1 系統加入了動態壁紙 UI 樣式也做了微調 Android 2.1 系統中開始大量引入黑色磨砂質感的背景元素 Android 2.2 丨 2010 年 5 月丨 Eclair(松餅) 1. 支持應用安裝至內存卡 2. 集成 Adobe Flash 10.1 3. 應用即時編譯速度加快 4. 加入 WiFi 熱點分享功能 5.Chrome Lite 集成 V8 JS 引擎 6.Google Play 支持自動更新 7. 處理速度和性能優化 主頁下方出現了 Dock 欄(2.2 版系統可以算得上是一個 Android 的小里程碑) 對于機身內存容量不足的設備來說,Android 2.2 系統加入了 APP2SD 功能,至此 APP 應用可以被安裝到 SD 卡上。同時 Linux Kernel 更新至 2.6.32 版本,即時編譯速度提升,Chrome Lite 集成 Google 的 V8 JavaScript 引擎,整體速度提升。 應用自動更新、Flash 插件、V8 引擎、APP2SD 等功能都出現在 Android 2.2 版系統中 Android 2.2 Dalvik JIT 實時編譯模式加入(應用運行速度大大提升) Android 2.3 丨 2010 年 12 月丨 Gingerbread(姜餅) 1. 系統大框架 UI 調整(黑色色調) 2. 應用圖標樣式調整 3. 支持系統級復制粘貼 4. 支持近場通信(NFC) 5. 文件系統轉換為 ext4(eMMC 的使用) 6. 開放了屏幕截圖功能 從 Android 2.3 開始系統主背景色調從白色變成了黑色 此時的 Android 2.3 系統出現了一絲絲的扁平化趨勢(界面元素不再那么立體) 在這個版本中,Android 系統的 UI 樣式發生了一些對后期影響比較大的變化, 圖形元素已經出現了一些扁平化的趨勢,并伴有磨砂處理效果,很多應用的圖標也一直被應用至今。另外 MIUI 系統的第一版也是基于 Android 2.3 定制而來的。 三星 GALAXY S2 使用了基于 Android 2.3 的 TouchWiz UI(圖片來自 GSMArena.com) 為什么很多應用的圖標都沒有再做更新,這是因為這些開源的應用本身就已經不再更新了。從 Android 2.X 版本開始,Google 漸漸專注于自家閉源應用的開發(Gmail、Google Play、Google Now 等等),所以這些內容也就提留在了那里。 ■ Android 3.X 時代 在 2011 年美國 CES 大展上,MOTO 與 Google 聯合發布了新品 XOOM,并同時帶來了專門為平板電腦優化的 Android 3.0 系統(代號 Honeycomb,蜂巢),以用來對抗風頭正勁的蘋果 iPad 平板電腦。手機系統并沒有做 3.0 版本的更新。 MOTO XOOM 成為首款搭載 Android 3.0 系統的硬件設備(亮相于 2011 CES) Android 3.0 丨 2011 年 02 月丨 Honeycomb(蜂巢) 因為是為平板電腦優化,所以 Android 3.0 系統將狀態欄與虛擬按鍵一起放置在了屏幕的底部。分欄布局,卡片式的應用后臺、多標簽瀏覽器也首次在 Android 中出現。另外由于雙核芯片的推出,這一版系統也加入了對多核芯片的支持。 Android 3.0 系統原生支持多核心處理器(首款 ARM 雙核產品為 MOTO Atrix 4G 手機) 1. 圖形硬件加速功能加入 2. 支持多核心處理器 3. 支持更高的分辨率 4. 為平板設計的 UI 界面 5. 為平板優化的多標簽瀏覽器 6. 支持快速切換功能的相機 7. 快速設置面板加入(開關) 8. 小插件大小調整 Android 3.0 系統的狀態欄和虛擬按鍵欄合并后放在了屏幕的下方 Android 3.0 系統引入了新的解鎖方式和卡片式應用后臺 快速設置面板(各種開關)首次在原生 Android 系統中出現 首次為平板電腦做界面的適配,Google 便拿出了非常足的誠意。大量的透明效果和扁平化的元素素材被引入到這個系統中。并且基本上我們能見到的所有界面都做了重置,這也為以后的手機、平板系統的融合打下了基礎。 專門為平板電腦的大屏幕而進行優化的分欄布局 Android 3.0 系統的多標簽瀏覽器和支持快速功能切換的相機 在 Android 3.0 系統中桌面小插件的大小可以進行調整 Android 在 3.X 時代經歷了三個版本的更新,分別是 3.0.1、3.1 與 3.2,這些更新內容多數被繼承至了為平板電腦設計的 Android 4.0 版系統中。三星、華碩在這一時期推出了平板設計的基于 Android 3.0 系統的定制 UI 界面,體驗也很不錯。 ■ Android 4.X 時代 如果說 5.0 版本是給 Android 系統做整容的話,那么在 4.X 時代,Android 系統再一次做了功能與性能上的大幅度提升,其中代號 Jelly Bean(果凍豆)Android 4.1 引入了可以提升系統運行流暢度的黃油計劃,以及類似 Siri 的 Google Now 助理。 我們完全可以說 Android 4.1 的出現,為這款系統后期的更新定下了一個比較大的基調,后期的 4.2 和 4.3 還加入了快速設置面板、鎖屏小工具,Miracast 無線傳輸協議、OpenGL ES3.0 的支持。配合國產手機的爆發,Android 占有率大幅增長。 Android 4.0 丨 2011 年 10 月丨 Ice Cream Sandwich(冰淇淋三明治) 1.Android Design 設計語言公布 2. 相機加入全景模式 3. 桌面插件大小可調整 ( 手機 ) 4. 滑動關閉應用后臺中的程序 5. 系統字體改換為 Roboto 6. 加入面部解鎖功能 7. 加入數據流量監控功能 回到手機平臺的 Android 4.0 借鑒了很多 Androi 3.X 系統的設計 Android 4.0 的卡片式應用后臺可以通過滑動來關閉應用 Google 重繪了旗下服務的應用圖標(AOSP 項目中的圖標則一直未更新) 對于手機用戶來說,Android 4.0 系統是個非常大的更新,Google 為了解決設計參差不齊的應用,推出了 Android Design 設計語言,幫助開發者設計出界面與系統風格統一的應用。不過和后來的 Material Design 相比,真是丑爆了。 Android 4.1 丨 2012 年 06 月丨 Jelly Bean(果凍豆) 1. 黃油計劃加入(大幅提升操作流暢性) 2. 平板、手機 UI 界面進行統一 3. 不再集成 Flash Player 插件 4.Google Now 語音助手加入 非常重要的 Android 4.1 版系統更新(主要是集中在功能) Android 4.1 加入 Google Now 語音助手(類似于蘋果的 Siri) Android 4.2 丨 2012 年 10 月丨 Jelly Bean(果凍豆) 1. 多賬戶登陸 2. 相機加入 360 度全景拍攝功能 3. 支持 Miracast 無線傳輸 4. 加入鎖屏小工具 5. 通知中心布局調整 6.Swype 滑動輸入鍵盤 Android 4.2 版系統加入了鎖屏小插件(后來在 Android 5.0 中又被取消掉了 ...) Android 4.2 版系統中通知欄與快速設置面板進行了整合(在手機上是第一次) 相機取景界面永遠在改(設置菜單的激活方式改為任意位置滑動) Android 4.2 版系統還加入了多賬戶登陸和滑動輸入鍵盤 Android 4.3 丨 2013 年 07 月丨 Jelly Bean(果凍豆) 1. 加入低功耗藍牙支持 2. 支持 OpenGL ES3.0 3. 增加 Trim 指令(優化存儲性能) Android 4.4 丨 2013 年 09 月丨 KitKat(奇巧巧克力) 1. 支持語音開啟 Google Now 2. 智器全屏模式 3. 新的 NFC 支付支持 4. 增加 ART 運行模式 5.UI 界面透明化處理 Android 4.4 伴隨騷氣的 Google Nexus 5 手機一同發布 Android 在 4.1-4.3 的 Jelly Bean 時代做了很長時間的停留,持續時間將近有一年零三個月。因為這一版本的更新調整幅度非常之大,所以隨后與 Nexus 5 一同亮相的 Android 4.4 (代號 KitKat,奇巧巧克力)只有加入 ART 模式這一項大更新。 Android 4.4 系統的 UI 界面做了很多的透明化處理(漸漸看到了 Android 5.0 的影子) ■Android 5.X 時代 UI 界面改了四年依舊被人們公認為是丑陋的代表,Google 在 Android 4.4 發布沉寂半年后拿出了現如今我們正在使用的這套 Android 5.0 系統(代號 Lollipop,棒棒堂)。改用 Material Design 設計語言,整個系統從內到外徹底做了一次 UI 界面的調整。 舒適的色調搭配、清新的應用圖標、炫酷的交互動畫,新版系統帶來的視覺沖擊超出以往。但同樣不能被我們所忽略的是,Android 5.0 系統加入了對 64 位芯片的原生支持,同時在系統中默認開啟在安裝應用時會進行預編譯的 ART 運行模式。 Android 4.4 丨 2014 年 06 月丨 KitKat(奇巧巧克力) 1. 支持 64 位處理器 2. 支持藍牙 4.1 標準 3. 默認開啟 ART 模式 4. 全新 Material Design 設計語言 5. 伏特計劃(精確電量控制) Material Design 設計語言 圖形界面:對比 iOS,Android 的圖形界面一直在被網友吐槽,比如圖標是異形的、疊加層使用透明度處理而非蘋果的毛玻璃處理。不過在最新的 5.0 版本更新中,系統對于 UI 做了大范圍的調整,引入扁平風格的層次設計、沉浸設計,修改漸變動畫、系統配色,增加了親切感。 Android L 全面改換 Material Design 設計樣式(圖片來自谷歌) Android L 系統的鎖屏界面與待機桌面 Android 系統的應用對于官方 UI 標準的匹配并不是很好 框架結構:通知欄、應用抽屜、快速設置面板、桌面小插件是 Android 系統的框架接口的主要特征,其中也有一部分在后來被 iOS 系統所借鑒。對比之下該系統的界面顯得要復雜一些,層次也更多。谷歌還允許第三方在該系統上定制自己的交互界面,這也是 Android 最大的魅力。 Android L 系統的通知設置面板與應用后臺 Android L 系統的應用抽屜與菜單界面 交互操作:谷歌盡可能的為用戶準備了更多的選擇,比如切換應用抽屜里的標簽,可以直接點擊標簽,也可以用滑動手勢。新系統同樣支持屏幕邊緣手勢,這點可以保證應用體驗與蘋果一致。Google Now 語音助手的體驗雖好,但在國內基本無法使用,所以也就不再多說什么了。 Android L 支持邊緣手勢操作但并沒有全局適配丨右側為 Google Now 語音助手 總結點評: 隨著系統一點點的進化,我們看到的 Android 系統也越來越背離它原本的樣子。因為 Google 其實和小米、HTC、三星一樣,它也在 Android 系統的身上做自己的定制。Google Now 桌面、GMS 服務包、Google 輸入法這些都不是原生的。 不過即便 Google 正在通過捆綁應用的方式來加強對 Android 系統的控制,但從客觀角度來說,Google 所提供的服務依舊是最為全面的、系統的,并且其應用和服務均有著不錯的使用體驗。只是在人性化應用方面還不及第三方 ROM 那么細致。 原網頁已經由 ZAKER 轉碼以便在移動設備上查看 原文地址:http://iphone.myzaker.com/l.php?l=5473e5b79490cb9d6f00001f 該文章在 2014/11/29 9:19:40 編輯過 |
關鍵字查詢
相關文章
正在查詢... |